方劑組成解釋
燈蒼丸中包含半夏,主要是為了其 燥濕化痰 的功效。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
方中以半夏配伍其他藥物,例如蒼朮、厚朴等,共同發揮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的功效,用於治療痰濕阻滯、胸悶氣喘、嘔吐腹脹等症狀。
半夏的加入,不僅有助於化解痰濕,更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提高治療效果。
燈蒼丸方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殺蟲止癢: 硫磺性寒,具有殺蟲止癢、燥濕止癢之功效,可有效治療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紅腫等症狀,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癢藥物相輔相成。
- 解毒散結: 硫磺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解毒消腫,散結消堅。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皮膚病引起的毒素積聚,促進病竈恢復。
主治功效
燈蒼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功效
燈蒼丸主治伏暑吐逆、頭目痛、四肢厥冷、煩躁不解。
組成分析
燈蒼丸由以下三味藥組成:
- 半夏(薑製): 二兩
- 硫黃: 一兩
- 白善土: 一兩
治療原理
根據古文記載及方劑組成,燈蒼丸的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伏暑吐逆: 伏暑指暑邪伏藏於體內,至時而發。暑邪犯胃,胃氣上逆則見吐逆。方中半夏薑製,辛溫,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吐逆的症狀。硫黃性熱,能溫陽散寒,且白善土可能具有吸附毒素、保護胃腸黏膜的作用。
頭目痛: 暑邪上擾清竅,則見頭目痛。半夏、硫磺具有發散之性,可使在表之暑邪得以透達;白善土性寒,可清熱。
四肢厥冷: 暑邪傷陽,或吐逆傷及脾胃陽氣,陽氣不能溫煦四肢,則見四肢厥冷。半夏、硫磺性溫熱,可溫陽散寒,有助於恢復四肢的溫暖。
煩躁不解: 暑熱內擾,心神不寧,則見煩躁不解。硫黃雖性熱,但有通陽解毒之功;白善土性寒,可清熱除煩。
總結
燈蒼丸以半夏為主藥,取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再配以硫黃、白善土,溫陽散寒、清熱除煩。全方共奏化痰止咳、和胃降逆、解毒燥濕之效,從而達到治療伏暑吐逆、頭目痛、四肢厥冷、煩躁不解的目的。
用法
原方記載: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時時加熟水服。
傳統服藥法
半夏2兩(薑制),硫黃1兩,白善土1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大豆大。
每用1-2丸,兒小者服1丸,以針穿於燈上燎過,吐逆者,鹽艾湯送下;煩躁者,生薑湯送下;四肢冷者,熱酒送下;頭痛者,臘茶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燈蒼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半夏2兩(薑制),硫黃1兩,白善土1兩。 主治:伏暑吐逆,頭目痛,四肢厥冷,煩躁不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