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白丸
TAI BA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一引《指南方》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4.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胃經 17%
肺經 17%
腎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太白丸中含有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太白丸多用於治療痰熱咳嗽、胸悶氣喘等症,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能有效清除痰濕,緩解呼吸道阻塞,改善呼吸困難。
- 降逆止嘔:半夏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濕阻肺、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太白丸若用於治療胃病,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太白丸方劑中含有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殺蟲止癢: 硫磺具有殺滅寄生蟲和真菌的作用,可有效治療因蟲、菌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濕疹、癬症等。太白丸多用於治療皮膚病,硫磺可發揮其殺蟲止癢功效。
- 燥濕解毒: 硫磺性燥,能燥濕解毒,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引起的皮膚病。太白丸中加入硫磺,可以起到燥濕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太白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太白丸主要用於治療「霍亂吐利」。霍亂在中醫古典文獻中泛指突發性上吐下瀉、揮霍撩亂的急症,病因多與外感穢濁邪氣、內傷飲食,導致脾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有關。本方透過收澀止瀉、化濕降逆的作用,緩解劇烈嘔吐與腹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
- 石灰(一兩):
性味辛溫燥烈,具收澀止血、燥濕殺蟲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解散穢惡」,傳統用於吐瀉、疳疾等症。其強鹼性可中和胃腸道酸性穢濁,並通過收斂作用抑制腸道過度分泌,減緩腹瀉。 - 蛤粉(四錢):
為文蛤之殼煅製而成,性寒味鹹,能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傷寒論》中「文蛤散」即用於治療濕熱結聚之吐瀉。蛤粉可制石灰之燥熱,兼能吸附胃腸濕濁,調和陰陽。
2. 配伍邏輯
- 收澀與清化並行:
石灰燥濕收澀以固腸止瀉,蛤粉清熱滲濕以分解穢濁,二者一溫一寒,一收一清,共奏止瀉除穢之功。 - 蒸餅為丸:
蒸餅(麵食發酵製品)為輔料,可緩和石灰峻烈之性,兼顧護胃;焙乾後更利於藥物保存與緩釋。 - 韭汁送服:
韭汁辛溫,能溫中行氣、解毒開鬱,助藥力通行胃腸,同時反佐蛤粉之寒性,避免過於涼遏。
3. 治療原理
霍亂吐利之病機多屬「濕濁壅滯」,石灰與蛤粉協同作用:
- 石灰迅速收斂腸道水分,減少津液耗散;
- 蛤粉清化濕熱,防止石灰溫燥助邪;
- 韭汁宣通氣機,避免澀滯留邪,體現「澀中寓通」之法。
三、臨牀應用延伸
此方雖簡,卻暗合「急則治標」原則,適用於「暴瀉無度、津氣欲脫」之證。若兼陽虛肢冷,可佐薑汁;若熱象顯著,或需加黃連等藥。然須辨明虛實,不可濫用收澀。
總結:太白丸以收澀化濕為主軸,通過石灰與蛤粉的剛柔相濟,針對霍亂吐利之急症,體現古人「藥簡力專」的制方智慧。
傳統服藥法
石灰1兩,蛤粉4錢。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豌豆大,焙乾。
每服30丸,溫韭汁送下;小兒每服7丸至10丸,早晚食後、臨臥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太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石灰1兩,蛤粉4錢。 主治:大人小兒暴嗽。
太白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引《指南方》。 組成:玄明石(或名玄精石)1兩,半夏1兩,硫黃3錢。 主治:分利陰陽。主治:霍亂吐利。
太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六。 組成:天麻1兩半,細辛(去苗葉)2兩,川芎1兩半,白附子5兩,天南星20兩,半夏(煮軟,焙乾)15兩,蠍梢1兩(炒),寒水石(燒熟)50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白僵蠶3兩(炒),阿膠3分(炙令燥),人參半兩。 主治:清爽神志,解利四時邪氣。主治:諸風頭旋,額角偏痛,肢體拘踡,痰盛氣壅,鼻塞聲重,咽膈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