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蛤粉丸中包含文蛤,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
- 清熱解毒: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瀉肝火,解毒散結,適用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目赤腫痛等。
- 利濕退黃:文蛤能利水滲濕,並可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對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因此,蛤粉丸中加入文蛤,可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等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蛤粉丸」主治功效分析
蛤粉丸的主治功效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 眼科疾病:
雀盲(夜盲): 這是蛤粉丸最主要且被廣泛記載的適應症。多部醫書如《類證治裁》、《聖濟總錄》、《明目至寶》、《秘傳眼科龍木論》、《醫學綱目》、《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張氏醫通》、《雜病源流犀燭》等均提及蛤粉丸可治「日落不見物」之雀盲。其病機多認為是肝虛血少,或陰虛火旺,導致目失所養。《張氏醫通》提到「目得血而能視,血虛肝失所養,則不能視」,且「夜屬陰,人之血屬陰,陰虛則火必盛,弱陰不能勝強火,故夜轉劇」。
- 治療原理: 蛤粉丸使用蛤粉與黃蠟等分組成,多搭配豬肝使用。蛤粉性味鹹寒,具有滋陰、清熱的作用。黃蠟則能潤燥、收斂。豬肝則有補血明目的功效。綜合來看,蛤粉丸治療雀盲的原理是通過滋養肝陰、清除虛熱、補充目部所需血液,從而改善視力。且多以熏蒸及食用豬肝的方式輔助藥效,亦有以蜜為丸者。
其他眼疾:《類證治裁》亦提及「瞳神欹側」,但主方仍是六味丸加味,並非蛤粉丸。
2. 水腫:
水腫: 《本草綱目》提及蛤粉丸可「治水腫」,《本草簡要方》則說「同蛤粉丸,治水腫。」《嬰童類萃》中,亦有蛤粉丸「治氣虛,面目虛浮、腫脹」的用法,多與大蒜同用。《本草求真》記載一則水腫治癒案例,亦使用蛤粉與大蒜。
- 治療原理: 蛤粉性味鹹寒,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本草綱目》提到蛤粉「搗膏敷臍,能達下焦,消水,利大小便」。大蒜則有溫陽利水的作用,二者合用,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消散水腫。
3. 濕痰、白濁:
濕痰: 《明醫指掌》提及「星夏蛤粉丸最燥濕痰」,將蛤粉與南星、半夏、青黛、蒼朮等同用,用於治療濕痰。
- 治療原理: 此類組方,旨在利用蛤粉的收斂作用,結合其他燥濕化痰藥物,改善痰濕停滯的病症。
白濁:《醫學入門》記載「濕痰濕火理一同;肥人多濕痰...有熱,加知母、黃柏、山梔,或星半蛤粉丸」,而後又提到「濁因寒濕,星半蛤粉蒼朮名難說」,並提及用星半蛤粉蒼朮丸治療濕熱白濁。
- 治療原理: 白濁在中醫中多與濕熱或寒濕下注有關。此類方劑,除了蛤粉的收澀作用,還會配合蒼朮等燥濕藥物,針對病機進行治療。
4. 其他病症:
咳嗽:《醫學從眾錄》記載「青黛蛤粉丸,治咳嗽吐痰,面鼻發紅者,一服即愈」,而《本草綱目》提到可與石灰同用治老小暴嗽。
- 治療原理: 蛤粉具有收斂、化痰的功效,能針對咳嗽痰多,尤其是熱證的咳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痢疾:《本草綱目》提到蛤粉丸與石硫磺合用治虛冷久痢,亦有搭配黃丹丸治療痢瘧孕痢的用法。
- 治療原理: 這主要利用蛤粉的收斂、止瀉作用,搭配其他藥物來治療不同類型的痢疾。
吹奶:《太平聖惠方》記載蛤粉丸可治「吹奶,不癢不痛,腫硬如石」。
- 治療原理: 《太平聖惠方》中提及蛤粉丸治吹奶時,配伍車脂(即豬油)作丸,可能取其潤滑消腫之意。
總結:
蛤粉丸並非單純針對某一種疾病的專方,其應用範圍較廣。它的治療原理主要是基於蛤粉的 滋陰、潤燥、化痰、清熱、收斂、利水 等多重功效。在不同組方中,通過與其他藥物的搭配,可以針對不同的病機進行治療,如肝虛、濕熱、水腫等。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看出,蛤粉丸的應用,多半是以蛤粉為基礎,配合其他藥物來調整方劑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黃柏(炒)1斤,知母1斤,蛤粉1斤。
上為末,粥為丸,青黛為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蛤粉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蛤粉半兩。 主治:吹奶,不癢不痛,腫硬如石。
蛤粉丸, 出處:《醫學六要·治法匯》卷六。 組成:黃柏(炒)1斤,知母1斤,蛤粉1斤。 主治:虛熱遺滑。
蛤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蛤粉(好者,研極細)、黃蠟各等分。 主治:雀目,不拘年月遠近,但黃昏不見物者。肝虛。
蛤粉丸, 出處:《嵩崖尊生》卷九。 組成:南星1兩5錢,半夏1兩5錢,香附1兩5錢,蛤粉1兩5錢,瓜蔞仁1兩5錢,貝母1兩5錢,杏仁(牙皂14個煮,去牙皂)。 主治:痰火上炎,嘔暈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