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半夏丸

SI WEI BAN XI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膀胱經 18%
胃經 12%
脾經 12%
大腸經 12%
肝經 11%
腎經 6%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四味半夏丸以半夏為君藥,主要因其燥濕化痰之效。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善於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方中以半夏為主,旨在治療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痰多粘稠,胸悶氣促,嘔吐反胃等症狀。

此外,半夏亦可解毒消腫,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緩解藥物毒性,減少副作用

四味半夏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增強止嘔作用: 白礬性寒,味酸澀,可收斂胃氣,止吐瀉,與半夏等藥物協同,增強止嘔效果。

二、清熱燥濕: 白礬有清熱燥溼之效,可輔助半夏祛除痰溼,減輕嘔吐、噁心等症狀。

白礬雖有止嘔、清熱燥濕之效,但其性寒燥,脾胃虛寒者慎用。

四味半夏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下逐水: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搭配半夏、生薑等藥物,能更有效地消除水腫,緩解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氣喘等症狀。
  2. 降氣化痰:牽牛子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水液代謝,並能降逆氣,化痰止咳。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治療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咳痰等症狀。

因此,牽牛子在四味半夏丸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其瀉下逐水、降氣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四味半夏丸中包含粉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嘔吐、止瀉作用:粉霜性寒,具有清熱止嘔、化痰止瀉的作用。半夏性溫,善於燥濕化痰,但容易引起燥熱,而粉霜能有效抑制半夏的燥熱之性,避免其對脾胃的損傷,同時也起到緩解嘔吐、止瀉的作用。
  2. 協同半夏,增強療效:粉霜與半夏相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粉霜的清熱止嘔作用能幫助半夏更有效地化痰止嘔,而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也能促進粉霜的清熱止瀉作用發揮。兩者配合,能增強四味半夏丸的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四味半夏丸主治功效分析

文獻依據:

《聖濟總錄》記載:「上八味細銼,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n\n治膈痰結實。寬利胸膈。四味半夏丸方\n\n半夏(生用四兩),白礬(生用三兩),牽牛子(生搗取粉二兩),粉霜(研半兩)」

主治功效分析:

《聖濟總錄》明確指出四味半夏丸的功效為「治膈痰結實。寬利胸膈。」此方劑針對的病機為痰濁阻滯於膈,導致胸膈痞塞,不利於氣機升降。

  • 病機分析:

    • 「膈痰結實」:指痰濁停滯於胸膈,凝聚成實,阻礙氣機運行。此類痰濁多屬有形之邪,非無形之氣鬱。
    • 「咽喉不利」:可能為痰涎阻滯或氣機不暢所致。
  • 治療原理:

    四味半夏丸的組方,針對上述病機,選用以下藥物:

    • 半夏: 生用量重,以其辛溫燥濕之性,功擅化痰止咳,且能和胃降逆,可消散胸膈之痰濁,暢通氣機,使痰得以順利排出。
    • 白礬: 其性酸澀,兼有解毒、燥濕化痰之功,與半夏合用,加強化痰之效,並能收斂消腫,減輕咽喉部之不利感。
    • 牽牛子: 生用搗粉,取其苦寒之性,可潤腸通便,導痰濁下行,使痰邪不滯留於膈,有助於清除體內積滯之痰。
    • 粉霜: 甘寒性涼,具清熱燥濕之效,能收斂生肌,可減輕痰熱蘊結所致的咽喉不適,並輔助其他藥物化痰之功。

    四藥合用,半夏為君,燥濕化痰,為治療膈痰之要藥。白礬、牽牛子輔助半夏化痰,一散一導,利於痰濁排出。粉霜則可清熱燥濕,收斂生肌,減輕痰熱之患。全方配伍,既能化痰開結,又能寬胸利膈,使氣機運行順暢。

總結:

四味半夏丸針對「膈痰結實,咽喉不利」之症,其治療原理在於化痰開結,並使氣機通暢。透過半夏的溫燥化痰、白礬的解毒收斂、牽牛子的潤腸導下、以及粉霜的清熱燥濕,諸藥合力,達到化解胸膈痰結,恢復氣機升降的目的。此方藥性較峻,應於辨證基礎上謹慎使用。

傳統服藥法


半夏(生用)4兩,白礬(生用)3兩,牽牛子(生搗取粉)2兩,粉霜(研)半兩。
寬利胸膈
上藥各為末,合研令勻,生薑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以丹砂為衣。
每服7-10丸,食後、臨臥溫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四味半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組成:半夏(生用)4兩,白礬(生用)3兩,牽牛子(生搗取粉)2兩,粉霜(研)半兩。 主治:寬利胸膈主治:膈痰結實,咽喉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