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點湯

BAO HE DI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23%
脾經 15%
肝經 15%
心經 7%
腎經 7%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薄荷點湯」中包含薄荷,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解表,疏風散熱: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之效。其揮發油中的薄荷醇能有效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疼、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還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開竅醒神,提神醒腦:薄荷的芳香氣味能刺激嗅覺神經,促進血液循環,達到開竅醒神、提神醒腦的效果,對於因感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頭昏腦脹、精神不振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薄荷在「薄荷點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有效治療感冒等疾病,更能提升藥效,促進病患恢復。

「薄荷點湯」方劑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薄荷性涼,能清熱解表,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利尿消腫,止渴生津: 天花粉有較好的利尿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對於因熱毒導致的口渴、尿少、水腫等症狀有緩解作用。薄荷則能清利頭目,促進津液分泌,二者協同,可起到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薄荷點湯中加入荊芥,主要考量其辛散解表、透疹止癢的功效。

薄荷性涼,擅長清熱解表,而荊芥性溫,善於發汗解表,二者相配,寒溫相濟,既能清熱解表,又能疏散風邪,使邪氣得以降解。此外,荊芥亦有透疹止癢之效,對於風熱所致的疹出不暢、瘙癢難耐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與薄荷相輔相成,增強其解表止癢的功效。

薄荷點湯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薄荷辛涼之性:薄荷性涼,味辛,過量使用容易引起寒涼之弊。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薄荷的寒涼,使藥性更溫和,避免過度刺激腸胃。
  2. 增強藥效:甘草味甘,能增強薄荷的清熱解毒、疏風散寒作用,同時甘草還有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的功效,能協同薄荷,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總之,甘草在薄荷點湯方劑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薄荷點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是利用砂仁的以下特性:

1. 理氣和胃: 薄荷性涼,易於寒涼,砂仁則性溫,能溫和脾胃,理氣化濕,有效緩解薄荷可能帶來的寒涼之弊,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傷脾胃。

2. 增香開胃: 砂仁氣味芳香,能增強薄荷湯的香氣,令人胃口大開,促進食慾。同時,砂仁的香氣能起到舒緩情緒、提神醒腦的作用,改善因薄荷涼性引起的頭昏腦脹。

因此,砂仁的加入,不僅能平衡薄荷的寒涼之性,還能提升湯品的香味和療效。

主治功效


薄荷點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扶壽精方》記載,「薄荷點湯」主治「風壅,咽喉不利,痰實煩渴,困倦頭昏發熱,及一切風痰瘡疥,並宜服之。」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風邪壅滯咽喉,兼有痰熱內蘊之證。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疏散風熱,解表邪: 薄荷、荊芥均具有疏散風熱,解表發汗之功效。此二藥合用,可將侵襲體表的風熱邪氣透散而出,解除表證引起的頭昏發熱等症狀。

  2. 清熱化痰,生津止渴: 天花粉具有清熱燥濕,生津止渴之功。風熱邪氣易於化火傷津,導致口渴煩躁,而天花粉可清解內熱,補充津液,緩解煩渴。痰實乃因熱邪薰蒸,津液凝聚所致,天花粉的清熱作用有助於化解痰液。

  3. 化濕行氣,健脾開胃: 砂仁具有化濕行氣,溫脾開胃的作用。體內濕濁停滯易阻礙氣機運行,導致困倦乏力。砂仁的加入,可以健脾化濕,疏通氣機,從而改善困倦乏力等症狀。

  4.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作用。在此方劑中,甘草不僅可以協調諸藥的藥性,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亦可緩解因咽喉不適所帶來的疼痛感。

綜合而言:

薄荷點湯以薄荷、荊芥疏散表邪,天花粉清熱生津,砂仁化濕行氣,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疏風散熱,清熱化痰,生津止渴之功。此方針對風邪壅滯咽喉,痰熱內蘊的證候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緩解咽喉腫痛不利、痰多煩渴、頭昏發熱等症狀,亦可用於治療風痰引起的瘡疥。此方劑配伍得當,藥性平和,不僅能治療風熱之表證,亦可兼顧內在之痰熱,體現了整體辨證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薄荷葉10兩,瓜蔞根1兩(生用),荊芥穗(生用)4兩,甘草5兩1分(生用),砂仁3兩(生用)。
上為細末。
每四兩藥末入霜梅末1兩,研勻,以瓷器貯。每服1錢,清茶點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薄荷點湯性味辛涼,不宜長期服用。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腹瀉口乾口渴多痰頭昏精神不佳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薄荷點湯,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薄荷葉10兩,瓜蔞根1兩(生用),荊芥穗(生用)4兩,甘草5兩1分(生用),砂仁3兩(生用)。 主治:風壅咽喉不利,痰實煩渴,困倦頭昏,或發潮熱,及一切風痰瘡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