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北健行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能滋陰降火,清熱涼血。補北健行湯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心煩不寐、口乾舌燥等症狀,生地黃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補腎益精: 生地黃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能益精填髓,對於腎陰不足、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補北健行湯中加入生地黃,可以增強其補腎益精的作用。
補北健行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為了補腎益精,填精壯髓,以達到強健筋骨、促進行走的功效。
熟地黃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對於腎虛精虧,腰膝酸軟、乏力,以及步履艱難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熟地黃還可與其他藥材配伍,起到增強藥效的作用,如與當歸、川芎等藥材配伍,可更有效地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進而促進行走功能。
「補北健行湯」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方中若因脾虛濕困、氣血不足而致步履艱難,茯苓可健脾化濕,使脾胃運化正常,氣血生化充足,改善體力,增強行走能力。
- 滲濕利水:茯苓利水滲濕,可將體內過多的濕氣排出,改善水腫,減輕腿部負擔,有助於恢復正常行走功能。
因此,茯苓在「補北健行湯」中起到健脾利濕、滲濕利水的作用,為整體方劑增強補益氣血、改善行走能力的功能。
補北健行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牡丹皮,有助於清除因外感熱邪或內傷瘀血所致的熱毒,改善因熱毒所引起的發熱、口渴、面紅、舌苔黃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所造成的疼痛、腫脹等。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補北健行湯可能含有其他溫熱性的藥材,加入牡丹皮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降低藥物毒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熱而損傷脾胃。此外,牡丹皮還可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補北健行湯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壯骨: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補腎壯骨、益氣固精之效。對於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骨質疏鬆、陽痿早洩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緩解風寒濕邪:龜板亦具有一定的祛風寒濕作用,可以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對於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腰膝痠痛、骨質疏鬆等病症,龜板可以起到溫補腎陽、祛風除濕的作用。
因此,補北健行湯中加入龜板,可以起到補腎壯骨、緩解風寒濕邪的功效,對於治療腎虛、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痠軟、骨質疏鬆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補北健行湯中加入女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補腎陰,改善腰膝痠軟: 女貞子性涼,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腎陰、養肝明目的功效。腎主骨,其精化為髓,髓充則骨強,故女貞子能改善腰膝痠軟,增強體力。
- 烏髮黑髮,延緩衰老: 女貞子能滋養肝腎,而肝腎精血充足,則毛髮烏黑亮澤。此外,女貞子還能抗氧化,延緩衰老,保持肌膚健康。
因此,補北健行湯中加入女貞子,不僅能滋補腎陰,改善體力,還能烏髮黑髮,延緩衰老,起到全面調理身體的作用。
補北健行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功效。其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對於脾虛濕困、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 清熱解毒:薏苡仁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清除體內濕熱,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有一定緩解效果。
因此,在補北健行湯中加入薏苡仁,可以協同其他藥材,發揮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整體調理的作用。
補北健行湯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潤肺,益氣生津: 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益氣生津的功效。補北健行湯多用於肺腎陰虛,症見口乾咽燥、咳嗽氣短、神疲乏力等,而沙參的滋陰潤肺之性,可改善肺陰不足,緩解口乾咽燥等症狀。
- 配伍增效: 沙參與其他藥材如麥冬、生地黃等配伍,能協同增強滋陰潤肺、益氣生津的效果。同時,沙參還能緩解生地黃等寒涼藥材的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更適合體虛者服用。
補北健行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阿膠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渴、固精止帶之效。補北健行湯多用於治療腎虛腰痛、肝腎陰虛、頭暈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狀,阿膠的滋陰補血作用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固本培元: 阿膠能補益氣血,填精益髓,對於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乏力疲憊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補北健行湯注重補益腎氣,而阿膠的固本培元作用能加強其補腎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補北健行湯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活血化瘀: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血瘀阻滯導致的腰膝痠軟、步履維艱等症狀,丹參能起到舒筋活絡、減輕疼痛的作用。
2.涼血止血: 丹參同時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功效,可抑制血熱妄行,減輕出血症狀。對於一些伴隨血熱、出血的症狀,丹參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綜上,丹參的加入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並起到一定的涼血止血功效,與補北健行湯整體方劑的功效相輔相成。
補北健行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腎,固本培元: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腎、滋陰養氣的功效。其能健脾胃,助消化吸收,並增強腎氣,改善體虛乏力、腰膝酸軟等症狀,與補北健行湯整體補益腎氣、強健筋骨的功效相契合。
- 健脾益氣,提高免疫力:山藥富含黏液蛋白、澱粉等營養成分,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提高機體免疫力。這對於體虛易感的人羣,在補益腎氣的同時,也能增強抵抗力,起到預防疾病、促進康復的作用。
主治功效
補北健行湯 主治功效分析
病機分析:
根據《醫述》與《雜症會心錄》所述,「補北健行湯」主要針對痿證,其病機核心在於「真水不足,陽明熱灼,小筋弛長」。
- 真水不足: 《醫述》提及「真水不足」,指體內陰液虧虛,無法滋養筋脈,使筋骨失養。
- 陽明熱灼: 《醫述》指出「陽明熱灼」,說明胃腸燥熱,損傷陰液,加重筋脈的枯槁。此處的陽明,指代胃經,胃主肌肉,其熱傷陰液,則肌肉失養,出現弛弱之象。《雜症會心錄》亦提到“陽明為熱灼而小筋弛長”,進一步闡明了熱邪對筋脈的損害。
- 小筋弛長: 《醫述》借用朱丹溪的觀點,指出“小筋弛長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這裡雖然指出濕邪傷筋,但結合補北健行湯的組成,可以理解為熱邪耗傷陰液,導致筋脈失養,束骨能力下降,故而出現弛長的痿弱表現。
治療原理:
「補北健行湯」的組方,針對痿證的病機,兼顧滋陰、清熱、活血、強筋,具體分析如下:
- 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 生地黃、熟地黃: 兩者皆為滋陰要藥,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熟地黃則擅長滋腎填精、養血益髓,兩者合用,可補益陰液之根本。
- 龜板: 能滋陰潛陽、強筋健骨,可助生地黃、熟地黃滋養陰液,並能加強筋骨之健壯。
- 女貞子: 滋補肝腎,肝主筋,腎主骨,通過補益肝腎,可達到強筋健骨的作用。
- 阿膠: 滋陰補血,充養陰血,使筋脈得到充分濡養。
- 清熱潤燥:
- 沙參: 滋陰清熱、潤肺止咳,可清除熱邪,滋養肺陰,防止陰液進一步耗損,且可潤燥,以緩解筋脈枯槁。
- 健脾利濕、助運化:
- 薏苡仁: 利濕健脾,可去除體內濕邪,並能健運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運化水穀,為氣血生化之源。
- 茯苓: 健脾利濕,能助薏苡仁利水滲濕,減輕濕邪對筋脈的影響。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 丹皮: 涼血活血,能清除血中瘀熱,活血通絡,以改善筋脈的血行。
- 丹參: 活血化瘀,能改善血液循環,使藥力能更有效地到達病所,緩解筋脈不通的痛狀。
綜合作用:
此方以滋陰補腎為基礎,配以清熱、利濕、活血之品,共同作用,使陰液得以補充,筋脈得到濡養,熱邪得以清除,氣血得以暢通,從而達到治療痿證,足不任地,筋脈弛長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生地3錢,熟地3錢,茯苓4錢,丹皮1錢,龜版3錢,女貞子2錢,生苡仁4錢,南沙參2錢,阿膠2錢,丹參1錢,山藥1錢5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柔之性較重,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北健行湯, 出處:《雜症會心錄》。 組成:生地3錢,熟地3錢,茯苓4錢,丹皮1錢,龜版3錢,女貞子2錢,生苡仁4錢,南沙參2錢,阿膠2錢,丹參1錢,山藥1錢5分。 主治:痿症,足不任地,真水不定,陽明爲熱灼而小筋弛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