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引陽潛陰湯中使用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補血: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效。引陽潛陰湯以溫陽化氣為主,但同時需要滋陰潛陽以平衡陰陽,熟地黃正是平衡陰陽、滋養腎陰的關鍵藥物,可防止溫陽過度而傷陰。
- 填精益髓: 熟地黃能補腎精、益腎髓,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導致的陽氣虛弱、陰精不足等症狀。引陽潛陰湯治療的病症多與腎虛有關,熟地黃的加入能夠填補腎精,進一步鞏固溫陽化氣的效果。
引陽潛陰湯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生津: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養胃生津、清熱除煩的功效。引陽潛陰湯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出現口燥咽乾、五心煩熱等症狀,而石斛的滋陰生津功效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並平衡陰陽,使陰陽相濟。
- 養胃健脾: 石斛還有養胃健脾的功效,能增強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有利於改善陰虛所致的胃陰不足、食慾不振等問題。引陽潛陰湯常用於脾胃虛弱者,石斛的養胃健脾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材,共同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引陽潛陰湯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沙參性微寒,味甘,歸肺、腎經,具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功效。引陽潛陰湯旨在引火歸元,但同時也要避免燥熱傷陰。沙參的滋陰作用可緩解引火歸元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燥熱,保護陰液,使陽氣回歸而不致傷陰。
- 補氣養血:沙參亦能補益氣血,與方中其他補氣藥物如人參、黃芪等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機體的正氣,促進陰陽調和。
引陽潛陰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因其具以下兩點作用:
- 滋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此方主治陽氣偏盛,陰液不足所致的症狀,如燥熱咳嗽、口渴咽乾等。麥門冬可緩解陰虛所致的燥熱,滋養肺陰,改善咳嗽等症狀。
- 清心安神:麥門冬亦可清心安神,對於心陰不足、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引陽潛陰湯中,加入麥門冬除了滋陰潤肺外,也能清心安神,輔助治療因陰虛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
引陽潛陰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陽氣過亢: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引陽潛陰湯旨在引補陽氣,但若陽氣過於亢盛,易傷陰耗血,白芍可緩解陽氣之亢,避免過度耗傷陰液。
- 調節陰陽平衡:中醫認為陰陽相互依存,陰虛則陽亢,陽亢則陰虛。白芍能滋陰養血,調節陰陽平衡,防止陽氣過盛而導致陰虛。
因此,白芍在引陽潛陰湯中起到緩解陽氣過亢、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以達到引補陽氣而不傷陰的功效。
引陽潛陰湯中加入龜板,主要是基於其 滋陰潛陽 的功效。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 滋陰潛陽、補腎益精、降火退熱 的作用。此方多用於 陰虛陽亢 之證,患者常伴有 潮熱盜汗、心煩失眠、口乾舌燥、腰膝痠軟 等症。龜板能夠 滋陰降火,潛陽鎮驚,緩解陰虛陽亢所致的各種症狀,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引陽入陰、陰陽平衡的效果。
引陽潛陰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氣,固本培元: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腎之效。方劑以引陽潛陰為目的,而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旺則能更好地固本培元,為陰陽調和提供基礎。
- 滋陰潤燥,健脾止瀉: 山藥能滋陰潤燥,對於脾虛所致的燥渴、腹瀉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引陽潛陰湯多用於陰虛火旺之症,而陰虛易導致脾虛,山藥的加入有助於補脾益氣,協調陰陽平衡。
引陽潛陰湯中加入茯苓,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作用。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方中因患者陽虛而陰寒內盛,導致水濕停滯,脾陽不振,心神不安等症狀。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去除水濕,健脾益氣則能促進脾陽運化,而寧心安神則可緩解患者心神不寧的症狀,因此茯苓在引陽潛陰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於緩解患者陰寒內盛、水濕停滯等症狀,達到引陽潛陰、恢復陰陽平衡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引陽潛陰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陰虛咽瘡,脈弦數,尺部獨大者」。
病機解析:
- 「陰虛」指腎陰虧虛,虛火上炎,灼傷咽喉而成「咽瘡」。
- 「脈弦數」為熱象,弦主肝鬱化火,數主熱;「尺部獨大」則反映腎陰不足,相火妄動,虛陽上越。
- 此證屬「本虛標實」,下焦陰虛為本,上焦虛火為標,故需滋陰填下、潛陽清上。
主治特點:
- 針對陰虛火炎所致之咽喉潰瘍、乾痛,伴見顴紅潮熱、舌紅少苔等症。
- 區別於實火咽痛(如肺胃熱盛),此方側重「引浮陽下歸陰位」,非單純清熱解毒。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滋陰潛陽」為核心,配伍環環相扣:
君藥:
- 熟地(海石粉搗):重用一兩,滋腎填精為本;海石粉鹹寒化痰,制熟地之膩,兼清上焦虛熱。
臣藥:
- 龜版:咸寒直入下焦,滋陰潛陽,鎮攝浮火。
- 金石斛、北沙參、麥冬:三藥協同,養肺胃之陰,助熟地補水,兼潤咽喉(金水相生)。
佐藥:
- 生白芍:酸收斂陰,柔肝抑火,防木火刑金。
- 山藥、白茯苓:健脾滲濕,杜絕濕滯中焦,亦助陰藥吸收(補土生金)。
配伍特點:
- 上下兼顧:熟地、龜版固下焦,沙參、麥冬潤上焦,形成「引陽歸陰」之勢。
- 動靜結合:海石粉、茯苓之通利,佐熟地、山藥之靜守,補而不滯。
推論潛在功效與原理
擴充應用:
- 除咽瘡外,凡陰虛陽浮之頭暈耳鳴、不寐多夢(虛火擾神)、口腔潰瘍反覆發作者,可加減化裁。
治療原理:
- 滋水制火:補腎陰以涵養肝木,使相火不妄動。
- 金水相生:肺陰得補,則肅降有權,助斂浮火下行。
- 標本同治:既治陰虛之本,又緩解咽痛之標,體現「病在上取之下」思路。
此方展現中醫「從陰引陽」之理,透過補下、潤上、潛鎮,重建陰陽平衡,頗具臨床啟發性。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海石粉搗),金石斛3錢,北沙參3錢,麥冬3錢,生白芍3錢,龜版5錢,山藥5錢,白茯苓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引陽潛陰湯, 出處:《外科醫鏡》。 組成:熟地1兩(海石粉搗),金石斛3錢,北沙參3錢,麥冬3錢,生白芍3錢,龜版5錢,山藥5錢,白茯苓3錢。 主治:陰虛咽瘡,脈弦數,尺部獨大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