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目丸

JIAO M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中性 (0.9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2%
肝經 12%
膀胱經 8%
心經 8%
胃經 8%
大腸經 7%
心包經 4%
三焦經 3%
小腸經 3%
肺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椒目丸中含有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椒目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肢體麻木等症,花椒能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驅寒除濕,止瀉止痢: 花椒還具有驅寒除濕、止瀉止痢的功效。椒目丸中常與其他溫燥藥材配伍,用於治療寒濕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花椒能溫暖脾胃,驅寒止瀉,提高藥效。

椒目丸中包含防己,主要是因為防己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

椒目丸主治風濕痺痛、筋脈拘攣等症,而防己味苦性寒,入膀胱經,能清熱利濕、祛風止痛。其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消除體內濕邪,緩解痺痛;其祛風止痛的作用,則可舒筋活絡,改善筋脈拘攣

因此,防己在椒目丸中起到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筋脈拘攣的目的。

椒目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之效。椒目丸中含有辛辣之品,容易上火,芒硝可以清瀉火熱,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同時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藥物排泄。

2. 引藥下行:芒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藥力引導至下焦,使其更有效地治療下焦濕熱、便祕等病症。

總之,芒硝在椒目丸中起着清瀉火熱、通便潤腸、引藥下行等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協同治療疾病。

椒目丸方劑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椒目丸以治療風寒咳嗽、痰多為主要功效,杏仁可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潤肺止咳、化痰利氣的效果。
  2. 宣肺通竅:杏仁還具有宣肺通竅的作用,可改善因風寒阻肺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更能有效解除風寒邪氣,恢復肺氣通暢。

因此,椒目丸中加入杏仁,不僅能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更能宣肺通竅,提升藥效,達到治療風寒咳嗽的目的。

主治功效


椒目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各古籍記載,椒目丸的主要功效在於利水消腫、通利腸胃,並兼具活血散結之效,其應用範圍涵蓋水腫、腹脹、眼疾等多種病症。

治療原理分析

1. 利水消腫

椒目丸的核心作用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多部醫書明確指出,此方適用於「風水」、「湧水腹滿」、「水蠱」、「身面浮腫」等病症。

  • **《聖濟總錄》**記載椒目丸可治「湧水腹滿,腸間有水聲」、「水蠱遍身洪腫」,表明其能針對體內水液停滯,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發揮作用。
  • **《雞峰普濟方》**中「茯苓椒目丸」主治「身面浮腫,或是虛氣,或是風冷氣,或是水飲氣,或腫入腹」,強調此方可適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水腫。
  • **《古今名醫彙粹》**中薛立齋的觀點指出,椒目丸可用於治療「血分」水腫,即因經水斷絕導致的四肢浮腫、小便不通,強調其可活血化水。
  • **《雜病源流犀燭》**提及,婦人經水失調也可化水導致四肢腫,小便不通,亦可用椒目丸。
  • 《沈氏尊生書》 亦有提及小便不通,此血不歸經之故,宜用椒目丸。
  • 《太平聖惠方》 指出可治風水,面腫,小便澀。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說明 此水氣在小腸也。防己椒目。導飲於前。清者得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於後。濁者得從大便而下也。此前後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

這些記載都顯示,椒目丸通過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方中藥物如防己、葶藶子等皆有利水消腫之功,可將體內停滯的水液排出,恢復體內水液平衡。

2. 通利腸胃

椒目丸中常配伍大黃、芒硝等具有瀉下通便作用的藥物。這些藥物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除腸道積滯的內容物,從而緩解腹脹、便秘等症狀。

  • 《備急千金要方》《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皆提及 椒目丸可治 "腹滿,口乾燥,此腸間有水氣" ,強調其利水同時具有改善腸道氣機的作用。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提到,大黃葶藶可「推飲於後」,即通過瀉下方式排泄體內水液。

3. 活血散結

部分記載中,椒目丸還被用於治療與血瘀相關的病症。

  • **《古今名醫彙粹》**中,薛立齋指出,椒目丸可治療「血分」水腫,即因經水斷絕導致的浮腫,這暗示了其活血化瘀的作用。
  • **《瘍醫大全》**記載,久服椒目丸「諸疝皆消」,疝痛多為氣血不通所致,這也暗示了椒目丸的散結活血功效。
  • **《雜病源流犀燭》**中提到椒目丸可治療經水不調,亦體現其活血功效。

4. 治療眼疾

部分文獻中也記載了椒目丸可用於治療眼疾,特別是「久年眼生黑花」。

  • **《世醫得效方》**中,椒目丸被用於治療「久年眼生黑花不可者」。
  • 《醫學入門》 提及,椒目丸可治 "久年眼生黑花不愈"。
  • 《濟陽綱目》 亦有此記載, 椒目丸 可治久年眼生黑花不愈。

這可能是因為椒目丸的活血散結和利水作用,能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並排除眼部的病理性滲出物。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椒目丸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

  • 利水消腫: 適用於各種水腫,包括腹水、四肢浮腫等。
  • 通利腸胃: 可緩解腹脹、便秘等腸道問題。
  • 活血散結: 可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經水不調、疝痛等。
  • 眼疾 適用於治療久年眼生黑花。

椒目丸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多重作用,包括利水、通便、活血等,從而達到祛除病邪、恢復身體平衡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椒目5錢,甘遂5錢,附子5錢,千金子5錢,鬱李仁5錢,黑牽牛5錢,五靈脂5錢,吳萸5錢,當歸5錢,延胡索5錢,芫花1錢,阮青10枚(去頭翅足,同米炒),斑蝥10枚(制同阮青),膽礬1錢,石膏2錢。
上為細末,糊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1丸,橘皮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溫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耳聾腹股溝疝氣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睪丸疼痛腫脹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椒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組成:椒目49粒,巴豆2粒(和皮用)。 主治:耳聾。

椒目丸, 出處:《續本事》卷四。 組成:椒目1兩(炒),蒼朮2兩(炒)。 主治:久年眼生黑花,不可忍者。

椒目丸,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四。 組成:真川椒目不拘多少(略焙)。 主治:疝氣。初服時有微汗,久服諸疝皆消。

椒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椒目(微炒出汗)、牡蠣(煅)、葶藶(紙上炒)、甘遂(炒)各等分。 主治:水蠱,遍身洪腫。

椒目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椒目1兩半(微炒去汗),漢防己1兩半,消石2兩,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别研入)。 主治:風水。面腫,小便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