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芋淋浸方中包含獨活,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通經絡: 獨活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茵芋淋浸方主要針對風濕痹痛、筋骨痠痛等症,而獨活的藥性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 配合茵芋: 茵芋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獨活的溫性可以中和茵芋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同時也可以增強茵芋的活血化瘀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茵芋淋浸方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消腫: 防己性味苦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茵芋淋浸方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淋證,症狀包括小便不利、尿頻、尿痛、水腫等。防己可利水滲濕,消腫止痛,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 清熱解毒: 防己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淋證的病機除了濕熱下注外,也可能伴隨有毒熱蘊結。防己能清熱解毒,與方中其他清熱利濕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目的。
茵芋淋浸方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茵芋淋浸方用於治療寒濕痺痛,花椒的溫熱之性可溫經散寒,緩解因寒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疼痛。
- 祛風除濕: 花椒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可助於祛除體內寒濕,改善痺痛症狀。茵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作用,與花椒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茵芋淋浸方」主治「中風,手足偏枯攣躄,不隨屈伸」,即因中風導致半身不遂、手足偏廢、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等症狀。此方以「淋浸」之法外用,通過藥液溫熱刺激與藥性滲透,達到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緩解攣急之效,屬外治方劑範疇。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茵芋(去粗莖)
- 性味辛苦溫,有毒,傳統用於祛風濕、止疼痛,《神農本草經》載其「主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濕痹疼痛」。
- 推測在此方中以其辛溫之性祛除經絡風濕,緩解痹痛拘攣。
獨活(去蘆頭)
- 性味辛苦微溫,擅祛風濕、通痹止痛,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神農本草經》),尤長於治療下肢風濕痹痛。
- 與茵芋協同增強祛風除濕之力,針對手足偏枯、屈伸不利。
防己
- 性味苦辛寒,功能利水消腫、祛風止痛,《名醫別錄》言其「療手足攣急」。
- 此方可能取其通絡舒筋之效,平衡茵芋、獨活之溫性,兼防濕熱瘀滯。
藜子(生用)
- 藜子或指「藜蘆」或「藜實」,此處推測為「藜蘆」(辛寒有毒),具湧吐風痰、殺蟲止癢之效。
- 生用外治或能刺激局部氣血運行,助破瘀通絡,但需謹慎其毒性。
花椒(去目及閉口者)
- 性味辛熱,溫中散寒、殺蟲止癢,《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
- 外用可增藥液溫熱之性,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濕痹阻所致疼痛攣急。
配伍與外用機理
- 祛風除濕為主:茵芋、獨活為君,針對風濕痹阻筋脈;防己為佐,兼顧濕熱鬱滯。
- 溫通辛散為輔:花椒助藥液溫熱滲透,擴張局部血絡;藜子生用增強通竅逐邪之功。
- 鹽之引經:加入鹽二兩半,或取其滲透之性,助藥力深入經絡,兼軟堅散結。
- 清漿水為媒:以發酵米漿水煎煮,取其輕宣之性,或能助藥性溫而不燥,適合淋浸外用。
總結
此方通過辛溫祛風、苦燥除濕、熱熨通絡之品,外治中風後手足攣躄,推測其原理為:
- 溫通氣血:改善局部循環,緩解筋脈拘急。
- 祛除風濕:減輕濕邪纏滯筋絡所致屈伸不利。
- 刺激經絡:透過藥液淋浸,激發經氣運行,促進功能恢復。
(注:若「藜子」非藜蘆,則需依實際品種調整分析,如為「白藜」或「蒺藜」,功效略有不同。)
傳統服藥法
茵芋(去粗莖)3兩,獨活(去蘆頭)6兩,防己4兩,藜子(去角,生用)3升,椒(去目及閉口者)1升。
上為粗末。
以清漿水3鬥,煮取2鬥,去滓,鈉鹽2兩半,適寒溫用,淋浸所患手足,水不溫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芋淋浸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 組成:茵芋(去粗莖)3兩,獨活(去蘆頭)6兩,防己4兩,疾藜子(去角,生用)3升,椒(去目及閉口者)1升。 主治:中風,手足偏枯攣躄,不隨屈伸。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