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脂膏
BAI ZH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衛生寶鑑》卷十三引顔和卿方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72)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9%
肺經 19%
脾經 19%
胃經 13%
心經 5%
三焦經 5%
肝經 5%
腎經 5%
小腸經 5%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三焦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脂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稠劑及黏合劑: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稠性和可塑性,能使膏藥質地更粘稠,不易脫落,並能將藥物成分緊密結合,延緩藥效釋放,使藥物持續作用於患處。
- 保護及滋潤: 蜂蠟能形成一層薄膜,保護患處不受外界刺激,同時具有潤滑作用,能減少藥物對皮膚的刺激,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柏脂膏中加入杏仁,主要有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柏脂膏本身以柏脂為君藥,具有潤肺止咳、消炎止痛的作用,而杏仁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潤肺止咳的功效,達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 疏風散寒: 杏仁還具有一定的疏風散寒之效。柏脂膏常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而杏仁的加入可以幫助驅散風寒,緩解胸悶氣短,使療效更佳。
柏脂膏中加入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 引藥下行: 柏脂膏以柏脂、桑白皮等藥物為主,具有止咳化痰、潤肺止燥之效。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之功效。加入芒硝可以引導藥力向下,使其更有效地作用於肺部,並防止藥物上行導致頭暈目眩等副作用。
- 潤燥通便: 柏脂膏治療燥咳痰黏,容易引起便祕。芒硝具有潤燥通便之效,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使藥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脂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乾濕癬」,即皮膚癬症,無論患處乾燥(脫屑、皸裂)或濕潤(滲液、糜爛)皆可應用。古代醫家認為癬多因風、濕、熱邪鬱於肌膚,或血虛風燥所致。此膏外敷,主要通過潤燥、殺蟲、解毒、斂瘡以療癬。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柏油(柏脂)
- 性味苦澀、微寒,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收濕斂瘡。柏油富含揮發成分,能殺蟲止癢,對皮膚真菌(如癬菌)可能具抑制作用。
黃蠟(蜂蠟)
- 性甘微溫,質地滋潤,可形成保護膜,防止水分流失,適用於乾癬皸裂;同時能黏附藥物於患處,延緩釋放。其輕微收斂性,亦可助斂濕瘡。
杏仁
- 苦溫潤燥,《本草綱目》載其「殺蟲,治諸瘡疥」。杏仁含油脂(苦杏仁油)可軟化角質,其輕微毒性成分(如苦杏仁苷)可能抑制微生物,協同柏油增強殺蟲癬之效。
朴消(芒硝)
- 性寒,清熱瀉火、軟堅散結。外敷可滲透濕熱、消腫止癢,針對濕癬滲液或局部紅腫熱痛,助柏油清解鬱熱。
老生蔥
- 辛溫走竄,含揮發性硫化物,可散風通絡、促進藥效透皮吸收。其刺激性氣味亦可驅蟲(如疥蟲),輔助殺癬。
配伍與製法邏輯
- 熬製成膏:黃蠟與柏油為基質,質地黏稠,能長效附著皮膚;杏仁、朴消經加熱後有效成分溶出,蔥汁引藥透入。
- 整體功效:
- 乾癬:柏油、黃蠟潤燥,杏仁軟化角質,朴消清熱防裂。
- 濕癬:柏油、朴消收濕解毒,蔥、杏仁殺蟲止癢。
此方結合「潤燥—殺蟲—滲濕」三法,針對癬症核心病機,體現中醫外治法「標本兼顧」思維。
傳統服藥法
柏油1斤,黃蠟半斤,杏仁45個(銼),樸消1抄。
上於鐵器內熬,老生蔥3根一順攪五七沸,濾過成膏。
搽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柏脂膏外用,不可內服。
- 使用柏脂膏時,如果出現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
相同名稱方劑
柏脂膏,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引顔和卿方。 組成:柏油1斤,黃蠟半斤,杏仁45個(銼),朴消1抄。 主治:乾濕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