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煎以葶藶子為君藥,原因如下:
- 利水消腫之效: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擅長宣肺利水,消腫止咳。對於水腫、胸腹積水、痰多喘咳等症狀,可發揮重要作用。
-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方中其他藥材如滑石、豬苓、澤瀉等,亦具利水消腫之效,與葶藶子相配伍,可增強其利水消腫之力,使療效更顯著。
總而言之,葶藶子為葶藶煎之君藥,因其利水消腫之效,且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故為方中不可或缺之藥材。
葶藶煎中包含芒硝,主要是利用芒硝的以下特性:
- 瀉下逐水:芒硝味苦鹹寒,入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迅速排出體內積存的水分,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 軟堅散結:芒硝亦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能緩解因水腫造成的組織腫脹和硬結,促進水液流通,利於病邪的排出。
因此,葶藶煎中加入芒硝,能有效地發揮其瀉下逐水、軟堅散結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水腫、腹脹等病症的目的。
葶藶煎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利用其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首先,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可以溫暖脾胃,改善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其次,花椒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緩解腹痛、脹滿等症狀。
葶藶煎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而這些病症常伴有寒邪內阻、氣機阻滯的情況。因此,加入花椒可以溫經散寒、行氣止痛,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葶藶煎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在古籍記載中的配方中確有包含水銀的情況。水銀在古代醫學中被視為一種強力的藥物成分,具有祛痰、殺蟲及治療某些皮膚病的功效。然而,現代醫學已明確指出,水銀具有高度毒性,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包括神經系統損害等。因此,對於包含水銀的傳統方劑,當代中醫師多不採用,並尋求其他安全替代品。
古代將水銀納入方劑的原因,可能與當時的醫學知識和觀念有關。古人認為水銀具有特殊療效,能驅邪治病。但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存在極大風險。對於希望使用葶藶煎進行治療的患者,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避免使用含有水銀的傳統配方,選擇更為安全的現代改良版或其它替代療法,確保治療過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葶藶煎方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利水,祛風止痛: 防己性味辛寒,入膀胱、腎經,具有消腫利水、祛風止痛之效。與葶藶、杏仁等藥物合用,可加強利水消腫之力,並兼顧祛風止痛,治療水腫兼有風寒濕邪者。
- 助葶藶行氣利水: 防己性善行散,能促進水液運行,與葶藶、杏仁等藥物共同作用,可使水氣順利排出,達到利水消腫之目的。
葶藶煎方中加入文蛤,主要源於其二大功效:
- 利水消腫: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肺、腎經,具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之效。搭配葶藶子、杏仁等利水藥,加強排水利濕的效果,有助於消除水腫,緩解水濕停滯所致的胸悶、喘息等症狀。
- 清熱解毒:文蛤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解毒,減輕因水濕停滯所導致的發熱、口渴等症狀。同時,文蛤中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也能起到滋補強壯的作用。
主治功效
葶藶煎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歷代醫籍記載,《聖濟總錄》、《雞峯普濟方》、《幼幼新書》、《湖嶽村叟醫案》等多部醫書均收載了葶藶煎方,其主治功效皆圍繞著水腫這一病症展開,且多見於小兒及成人因飲水過多或其他原因導致的水液停滯,腹部堅滿,四肢腫脹等症狀。 《湖嶽村叟醫案》中更明確指出,該方用於治療因飲冷水過多導致的腹脹積水,且脈證俱實,需以攻邪逐水之法治療。
方劑組成及治療原理分析:
葶藶煎方組成藥物主要包括:葶藶子、芒硝、花椒、水銀、防己、文蛤(海蛤)。
葶藶子: 為方中君藥,具有清熱利水、消腫通便的功效,其辛味走泄,能宣泄肺氣,利水消腫,是治療水腫的核心藥物。 它能將體內過多的水液排出體外,從根本上解決水腫問題。
芒硝: 為臣藥,具有軟堅散結、通便瀉下的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體內積聚的濕邪和毒素,配合葶藶子共同利水消腫。 芒硝的瀉下作用,可以有效緩解腹脹等症狀。
花椒: 為佐藥,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用於溫陽化氣,緩解因寒濕凝滯導致的腹痛、肢體冷痛等症狀。 它在方中起到協調作用,避免單純利水導致陽氣受損。
水銀: 為佐藥,古方中使用水銀,需謹慎看待,其毒性較大,現代醫學已不再使用。古代認為其具有解毒殺蟲、退熱止痛的功效,但其使用劑量及安全性需嚴格控制,這也解釋了為何古方中多有研磨至極細,以棗肉研磨等方法來減低其毒性並提高藥效的記載。此藥物在現代臨牀應用中已被更安全有效的藥物替代。
防己: 為佐藥,具有利水消腫、除濕止痛的功效,與葶藶子相輔相成,加強利水消腫的作用。 它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的症狀。
文蛤(海蛤): 為佐藥,具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痰濕,從而減輕水腫。
綜上所述,葶藶煎方通過葶藶子、芒硝等藥物為主,防己、文蛤等藥物為輔,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水、軟堅散結、通利二便的功效,從而治療因水液停滯導致的腹部堅滿、四肢腫脹等症狀。 方中加入花椒溫中散寒,以及古代使用的水銀解毒殺蟲,則主要針對病症的兼夾症狀以及可能存在的感染情況。 但是,需強調的是,水銀的應用存在極大的風險,現代臨牀應避免使用。 古方中劑量的運用與現代用藥有著顯著差異,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僅從古籍文獻的角度分析葶藶煎的組成和治療原理,不涉及現代臨牀應用及注意事項。 任何藥物使用都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葶藶(紙上炒)3分,防己1兩半,澤漆葉1兩1分,鬱李仁(去皮尖,炒)1兩1分,赤茯苓(去黑皮)3兩,澤瀉3兩,杏仁(湯浸,夫皮尖雙仁,炒,研如膏)3兩,柴胡(去苗)2兩。
上為粗末,以水1鬥,煎至2升半,去滓,入杏仁膏及白蜜1斤,慢火煎如稀餳。
2歲兒每服半錢匕,溫水調下。漸加之,更隨兒大小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水銀,使用時要注意用量,避免過量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苦葶藶末1分,地龍末1分,麝香半錢(細研),臘月豬脂3兩。 主治:齒(匿蟲)。
葶藶煎,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甜葶藶2兩,川芒消1兩,椒目2兩半,水銀1兩(以棗肉少許研盡),防己1兩,海蛤1兩。 主治:石水。腹堅漸大,四肢腫滿。
葶藶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組成:葶藶(紙上炒)3分,防己1兩半,澤漆葉1兩1分,鬱李仁(去皮尖,炒)1兩1分,赤茯苓(去黑皮)3兩,澤瀉3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3兩,柴胡(去苗)2兩。 主治:小兒腫滿,服藥不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