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煎

TING LI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九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5%
肝經 15%
肺經 15%
膀胱經 12%
心經 9%
脾經 9%
胃經 9%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腎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煎以葶藶子為君藥,原因如下:

  1. 利水消腫之效: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擅長宣肺利水,消腫止咳。對於水腫、胸腹積水、痰多喘咳等症狀,可發揮重要作用。
  2.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方中其他藥材如滑石、豬苓、澤瀉等,亦具利水消腫之效,與葶藶子相配伍,可增強其利水消腫之力,使療效更顯著。

總而言之,葶藶子為葶藶煎之君藥,因其利水消腫之效,且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故為方中不可或缺之藥材。

葶藶煎中包含芒硝,主要是利用芒硝的以下特性:

  1. 瀉下逐水:芒硝味苦鹹寒,入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迅速排出體內積存的水分,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2. 軟堅散結:芒硝亦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能緩解因水腫造成的組織腫脹和硬結,促進水液流通,利於病邪的排出。

因此,葶藶煎中加入芒硝,能有效地發揮其瀉下逐水、軟堅散結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水腫、腹脹等病症的目的。

葶藶煎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利用其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首先,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可以溫暖脾胃,改善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其次,花椒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緩解腹痛、脹滿等症狀。

葶藶煎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而這些病症常伴有寒邪內阻、氣機阻滯的情況。因此,加入花椒可以溫經散寒、行氣止痛,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葶藶煎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在古籍記載中的配方中確有包含水銀的情況。水銀在古代醫學中被視為一種強力的藥物成分,具有祛痰、殺蟲及治療某些皮膚病的功效。然而,現代醫學已明確指出,水銀具有高度毒性,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包括神經系統損害等。因此,對於包含水銀的傳統方劑,當代中醫師多不採用,並尋求其他安全替代品。

古代將水銀納入方劑的原因,可能與當時的醫學知識和觀念有關。古人認為水銀具有特殊療效,能驅邪治病。但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存在極大風險。對於希望使用葶藶煎進行治療的患者,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避免使用含有水銀的傳統配方,選擇更為安全的現代改良版或其它替代療法,確保治療過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葶藶煎方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利水,祛風止痛: 防己性味辛寒,入膀胱、腎經,具有消腫利水、祛風止痛之效。與葶藶、杏仁等藥物合用,可加強利水消腫之力,並兼顧祛風止痛,治療水腫兼有風寒濕邪者。
  2. 助葶藶行氣利水: 防己性善行散,能促進水液運行,與葶藶、杏仁等藥物共同作用,可使水氣順利排出,達到利水消腫之目的。

葶藶煎方中加入文蛤,主要源於其二大功效:

  1. 利水消腫: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肺、腎經,具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之效。搭配葶藶子、杏仁等利水藥,加強排水利濕的效果,有助於消除水腫,緩解水濕停滯所致的胸悶、喘息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文蛤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解毒,減輕因水濕停滯所導致的發熱、口渴等症狀。同時,文蛤中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也能起到滋補強壯的作用。

主治功效


葶藶煎

葶藶煎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葶藶子、芒硝、花椒、水銀、防己、文蛤。

葶藶子性寒,味辛、苦,入肺、腎經,具有瀉肺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防己味苦、辛,性微溫,歸脾、肺、腎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身痛、胸痺腹痛、水腫臌脹、濕熱腳氣、手足攣痛、癬疥瘡腫、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痢疾、咳嗽、痰多、濕風口面歪斜、手足疼痛、散留痰、肺氣咳嗽喘鳴、諸癥屬瘀滯不通、濕熱蘊結等症狀。

葶藶煎的主治功效是石水:小便不利,腹部逐漸腫大,四肢也腫脹滿脹。

總結

葶藶煎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葶藶子、芒硝、花椒、水銀、防己、文蛤。具有利水消腫、瀉肺化痰、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適用於治療石水:小便不利,腹部逐漸腫大,四肢也腫脹滿脹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葶藶(紙上炒)3分,防己1兩半,澤漆葉1兩1分,鬱李仁(去皮尖,炒)1兩1分,赤茯苓(去黑皮)3兩,澤瀉3兩,杏仁(湯浸,夫皮尖雙仁,炒,研如膏)3兩,柴胡(去苗)2兩。
上為粗末,以水1鬥,煎至2升半,去滓,入杏仁膏及白蜜1斤,慢火煎如稀餳。
2歲兒每服半錢匕,溫水調下。漸加之,更隨兒大小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水銀,使用時要注意用量,避免過量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苦葶藶末1分,地龍末1分,麝香半錢(細研),臘月豬脂3兩。 主治:齒(匿蟲)。

葶藶煎,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甜葶藶2兩,川芒消1兩,椒目2兩半,水銀1兩(以棗肉少許研盡),防己1兩,海蛤1兩。 主治:石水。腹堅漸大,四肢腫滿。

葶藶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組成:葶藶(紙上炒)3分,防己1兩半,澤漆葉1兩1分,鬱李仁(去皮尖,炒)1兩1分,赤茯苓(去黑皮)3兩,澤瀉3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3兩,柴胡(去苗)2兩。 主治:小兒腫滿,服藥不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