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丹

水銀丹

SHUI YI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九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偏寒 (0.7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肺經 12%
胃經 12%
腎經 12%
心經 12%
脾經 8%
膀胱經 8%
三焦經 4%
小腸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4%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水銀丹的組成中包含水銀,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殺菌止癢: 水銀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對於一些皮膚病,如濕疹、皮癬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清熱解毒: 水銀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治療一些熱性病,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

然而,水銀是一種劇毒物質,其藥用價值並非絕對,其安全性也一直備受爭議。因此,水銀丹的使用必須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服用,以免造成中毒。

水銀丹方劑中加入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引導藥力: 芒硝性寒,味苦鹹,具有引藥入經、瀉下通便的功效。水銀丹中的水銀毒性較大,芒硝可以將水銀引導至病竈部位,並促進其排泄,減輕毒性。
  2. 緩解藥性: 芒硝性寒,可以緩解水銀的燥熱之性,避免其對身體造成過度刺激和損傷。同時,芒硝的通便作用,可以幫助排出水銀代謝產物,減少毒素在體內的累積。

水銀丹為一傳統中醫藥方,其配方複雜且歷史悠久。其中,花椒作為一味常用藥材,其性熱味辛,歸脾、胃、腎經,在方中扮演著調和寒熱、溫中散寒、止痛殺蟲的重要角色。花椒內含揮發油、生物鹼等活性成分,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並對多種細菌具有抑制效果,故常被用於治療腹痛、腸胃寒涼及風濕痹痛等症狀。在水銀丹的配伍中,花椒不僅能緩解因寒邪引起的疼痛,還能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整體療效,達到驅寒除濕、調節氣血的目的。然而,現代醫學認為,水銀丹中的水銀成分對人體有毒害,應謹慎使用,必要時需遵醫囑,以免造成健康風險。花椒在該方中則相對安全,並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輔助治療作用。

水銀丹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原因有二:

  1. 瀉下通便: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水銀丹多用於治療水腫、痰飲等症,而葶藶子可促進腸道蠕動,利水消腫,配合水銀丹的利水消腫作用,增強療效。
  2. 引藥下行: 水銀丹中多含水銀等重金屬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謹慎使用。葶藶子能引導藥物下行,將藥力引導至下焦,減少水銀等成分對上焦的毒副作用,降低其毒性,提高用藥安全性。

因此,葶藶子在水銀丹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能增強療效,又能提高用藥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水銀丹主要用於治療「水氣」,即古代所指的水腫、濕邪停聚之證。此類病症多因氣化不利,水濕內停,導致肢體浮腫、胸腹脹滿、小便不利等表現。方中以水銀為君藥,配合諸藥共奏逐水消腫之效,使水濕從二便排出,屬「下法」之峻劑。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

  1. 水銀(君藥)
    性寒沉重,有毒,具猛烈攻逐水濕之效。古醫籍載其能「下死胎、逐痰涎、消水腫」,透過峻下通利,驅除體內積水。

  2. 牙消(芒硝,臣藥)
    苦鹹寒,瀉下軟堅,助水銀通利二便,尤擅清除腸腑積滯,促進水濕從大便排出。

  3. 椒目(佐藥)
    苦辛寒,專行水氣。《金匱要略》用之治腹滿、小便不利,能疏通三焦水道,導濕下行。

  4. 苦葶藶(佐藥)
    辛苦大寒,瀉肺行水,開泄上焦氣機,使水濕從小便而去。與椒目配伍,一治肺壅,一利三焦,上下分消水濕。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攻逐水飲」為核心:

  • 峻下導滯:水銀、芒硝相配,峻瀉腸腑,開通水濕下行之路。
  • 分消水濕:椒目利三焦,葶藶瀉肺,使水液從小便而出;桑枝灰淋汁煮赤小豆,兼具利水解毒之效,防峻藥傷正。
  • 標本兼顧:雖以攻邪為主,但蜜丸緩和藥性,赤小豆調養脾胃,形成「猛藥緩攻」之勢,避免逐水過猛而耗氣傷陰。

四、適用病機推測

此方適合「實水」證候,患者體質尚實,表現為:

  • 全身水腫,按之凹陷不起
  • 胸腹脹滿堅硬,二便閉澀
  • 脈象沉實有力,舌苔厚膩

總體而言,水銀丹體現了古代對峻下逐水法的運用,通過毒藥攻邪,開通二便以祛除水濕,然須精準辨證,非虛證水腫所宜。

傳統服藥法


水銀1兩,牙消1兩,椒目1兩,苦葶藶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或臨臥每服20丸。其病當從大小便俱利出。以東引桑枝灰淋汁煮赤小豆令熟,每日空心吃1盞,如渴即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水銀丹,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水銀1兩,牙消1兩,椒目1兩,苦葶藶1兩。 主治: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