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葶藶丸

水銀葶藶丸

SHUI YIN TING L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偏寒 (0.5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肺經 13%
肝經 13%
膀胱經 10%
心經 10%
脾經 10%
腎經 10%
三焦經 3%
小腸經 3%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胃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水銀葶藶丸中加入水銀,乃取其毒性瀉下之效。

水銀性寒,具毒性,可攻邪,治療頑固性病症,如積聚、腫毒等。但其毒性亦強,需慎用。

葶藶為瀉下藥,瀉熱利水,與水銀合用,可增強其瀉下之力,更有效地攻散積聚,但需嚴格掌握用量,以免損傷脾胃。

總之,水銀葶藶丸加入水銀,乃取其攻邪瀉下之效,但需慎用,以免毒副作用。

水銀葶藶丸中包含葶藶子,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瀉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大腸經,具有瀉水消腫、利氣通便之功效。水銀葶藶丸主治水腫脹滿、胸悶氣喘、小便不利等症,葶藶子能有效宣泄肺氣,利水消腫,配合水銀之峻下之力,使水腫消退,症狀緩解。
  2. 通便排毒: 水銀具有毒性,易於積聚體內,葶藶子能促進腸道蠕動,通便排毒,有助於將水銀排出體外,減少其毒性作用。

水銀葶藶丸方中加入花椒,乃取其辛溫散寒、通經止痛之效。

首先,花椒味辛性溫,可溫經散寒,驅除寒邪,有助於促進水銀的藥力發揮,以達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

其次,花椒性溫,可緩解水銀的寒性,防止其過度寒涼,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花椒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水銀的吸收和發揮藥效。

因此,水銀葶藶丸中加入花椒,不僅能增強藥效,還能減輕水銀的毒副作用。

水銀葶藶丸中加入瓜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協同利水消腫:瓜蒂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水、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水銀、葶藶等藥物共同作用,可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促進水液代謝,解除水腫。

2. 緩解藥性毒性:水銀葶藶丸中含有水銀,具有毒性。瓜蒂性寒,可以減輕水銀的毒性,防止其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傷害。此外,瓜蒂還具有解毒的功效,可幫助清除體內毒素,保護臟腑。

水銀葶藶丸中加入滑石,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滑石具有潤滑作用: 滑石性滑,能潤滑腸道,促進水銀葶藶丸的排泄,避免其在腸道中停留過久而造成毒性。
  2. 滑石可以緩解藥性: 水銀葶藶丸中含有水銀和葶藶,藥性較為猛烈,滑石可以減緩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降低其副作用。

總之,滑石在水銀葶藶丸中起到輔助作用,有助於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水銀葶藶丸中包含芒硝,主要是為了增強其瀉下通便的效果。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與水銀葶藶丸中的水銀、葶藶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其瀉下作用,加速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目的。

此外,芒硝還能軟化腸道,促進糞便排出,減輕水銀、葶藶等藥物的毒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水銀葶藶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水腫」,尤其針對「諸體肉肥厚,按之不陷」之實性水腫,甚者「臂粗,着衣袖不受」,即肢體腫脹至衣物難以穿着的嚴重程度。此外,亦適用於「十種大水」,即古代對多種水腫證型的統稱(如風水、皮水、石水等)。此類水腫特點為腫脹堅實,非凹陷性,與現代醫學所稱「黏液性水腫」或「實證水腫」相似,可能涉及氣滯、痰濕、瘀阻等病理因素。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峻下逐水與利水並行

  • 水銀(三日三夜煮):傳統認為其性沉墜,能「直達水結」,開通氣道與水道,破積滯、消腫硬。
  • 葶藶子:苦寒瀉肺,專瀉「肺中水氣」,通利水道,為治胸腹積水要藥。
  • 椒目:辛散苦降,利水消腫,輔助葶藶子宣通三焦。
    三藥相合,峻瀉水飲從二便而出,針對「按之不陷」的實性水腫。

2. 通瘀散結與透邪

  • 衣魚(蟫魚):古方中多用其「破血利水」,針對水腫夾瘀者。
  • 瓜蒂:催吐藥,此處少量用之,可能取其「吐法」開提肺氣,助水濕上越。
  • 水萍(浮萍):輕浮上行,發汗利水,與瓜蒂共調「開鬼門」之法。

3. 清熱消積與潤滑

  • 滑石:清熱滲濕,通利六腑,防峻藥傷津。
  • 芒消(芒硝):軟堅瀉下,助水銀、葶藶子通腑瀉濁。
  • 煉蜜為丸:緩和峻藥毒性,延長藥效。

治療原理
本方以「攻逐」為核心,結合「瀉肺、通腑、散瘀、透表」四法:

  1. 瀉肺以開水之源:葶藶子、椒目瀉肺行水,通調水道。
  2. 通腑以逐水之結:水銀、芒消直入腸腑,破積瀉下。
  3. 散瘀以去水之阻:衣魚活血,防「血不利則為水」。
  4. 透表以發水之鬱:水萍、瓜蒂輕宣表邪,使濕從汗解。
    全方側重「給邪出路」,從汗、吐、下多途徑分消水濕,適合水腫屬「實證壅滯」者。

特殊服法與反應解讀

  • 階梯式增減劑量(1丸遞增至6丸後復歸1丸):可能為漸進適應藥性,避免峻瀉傷正。
  • 服藥後腫痛反應(咽喉腫、頰車腫、齒齦出血):古代視為「藥力攻病」之效,可能因水銀刺激黏膜或引動水濕上湧所致,屬「瞑眩反應」範疇。

總結

此方為古代攻逐水腫之峻劑,組方邏輯層次分明,針對「水濕壅盛、氣血鬱滯」之重症。其效猛烈,配伍上兼顧瀉下與透散,符合「去菀陳莝」的治療原則,體現傳統中醫「以通為用」的實證治法。

傳統服藥法


水銀3兩(3日3夜煮),葶藶子1升,椒目1升,衣魚20枚,水萍1兩,瓜蒂1兩,滑石1兩,芒消3兩。
利小便。
上藥搗葶藶令細,下水銀更搗,令不見水銀止,別搗椒目令細,搗瓜蒂、水萍下篩,合和余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初服1丸,次服2丸,次服3丸,次服4丸,次服5丸,次服6丸,至7日,還從1丸起,次服2丸,如是每至6丸,還從1丸起。始服藥,當咽喉上有歷子腫起,頰車腫滿,齒齦皆腫,唾碎血出,勿怪,不經3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水銀,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以免中毒。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腹瀉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水銀葶藶丸, 出處:《千金》卷二十一。 組成:水銀3兩(3日3夜煮),葶藶子1升,椒目1升,衣魚20枚,水萍1兩,瓜蒂1兩,滑石1兩,芒消3兩。 主治:利小便。主治:水腫,諸體肉肥厚,按之不陷,甚者臂粗,著衣袖不受,及十種大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