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仁丸

JIAO R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熱 (1.2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2%
腎經 11%
膀胱經 11%
大腸經 5%
小腸經 5%
胃經 5%
肝經 5%
心經 5%
心包經 5%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椒仁丸方中含有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等症狀,花椒能起到溫陽散寒、緩解疼痛的效果。
  2. 殺蟲止癢消腫: 花椒亦具有殺蟲止癢、消腫的作用。對於因蟲毒、濕毒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花椒能起到抗菌消炎、止癢消腫的作用。

因此,椒仁丸方中加入花椒,旨在通過其溫中散寒、止痛及殺蟲止癢消腫的作用,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椒仁丸中包含商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腫止痛:商陸性寒,味苦辛,入心、肝、腎經,具有消腫散結、止痛的功效。對於椒仁丸所治療的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商陸可以起到消散瘀血、止痛止癢的作用。
  2. 引藥入腎:商陸偏於入腎經,對於一些腎虛、腎寒引起的病症,可以起到引藥入腎的作用。椒仁丸中其他藥物如椒仁、地龍等,也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散寒的功效,商陸可以將這些藥物引導至腎經,更好地發揮藥效。

椒仁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滯: 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的功效。椒仁丸以治寒凝氣滯、脘腹冷痛、大便不通爲主,橘皮可助其理氣化滯,使藥力更暢通無阻,更易達到治療目的。
  2. 調和脾胃: 橘皮兼具健脾和胃的作用,可緩解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脾胃不和,增強消化功能,促進藥物吸收,進一步提升療效。

椒仁丸中包含桑白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效。椒仁丸主要治風寒咳嗽、痰多氣喘,桑白皮可幫助宣散肺氣,化解痰飲,止咳平喘。
  2. 清熱解毒: 桑白皮亦能清熱解毒,對於風寒咳嗽合併肺熱者,桑白皮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進一步改善症狀。

主治功效


椒仁丸主治功效分析

椒仁丸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並加以分析其治療原理:

1. 針對「血分」水腫:

  • 主治病證: 婦女因經水斷絕後,導致四肢、面目浮腫,小便不通,此類水腫被稱為「血分」。
  • 治療原理: 古人認為,經水不通則血瘀,而血不通則水濕停留,形成水腫。椒仁丸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活血行氣: 椒仁、橘皮具有理氣活血之功,能促進血行,改善血瘀之象,使水濕得以運化。
    • 利水消腫: 商陸、桑白皮利水消腫,能直接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
    • 通經利水: 藥物合用,能起到通經利水的作用,使經脈暢通,水濕排出。

《女科百問》指出,「因經水斷絕。後致四肢面目浮腫。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水化為血。血不通則為水矣」,明確點出椒仁丸對此類水腫的治療作用。《婦人大全良方》亦有相同的描述,「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水化為血,血不通則復化為水矣,宜椒仁丸」。

2. 治療腳氣、水腫:

  • 主治病證: 包括腳氣(下肢水腫),以及因水濕引起的膝脛痿弱、胸中痞悶、小便不通等症狀。
  • 治療原理: 椒仁丸通過溫散寒邪、利水消腫、通暢氣機的方式,來改善這些症狀:
    • 溫中散寒: 花椒溫熱之性,能驅散體內寒邪,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寒邪引起的肢體痿弱和胸悶。
    • 利水滲濕: 商陸、桑白皮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排除體內多餘水濕,緩解水腫症狀。
    • 理氣健脾: 橘皮理氣健脾,能促進脾胃運化,使水濕不易停留。

《雞峰普濟方》直接記載椒仁丸可用於治療「足膝虛腫」,並明確指出其具有「通利小便」的作用,這與其利水消腫的功效相符。

3. 治療腎氣逆上喘急及耳鳴:

  • 主治病證: 因腎氣逆上引起的喘急,以及腎虛引起的耳鳴。
  • 治療原理:
    • 引火下行、平喘: 《本經逢原》中提及「椒赤目黑,水能制火,故專瀉水降火,治腎氣逆上喘急」,說明椒仁的特性具有引火下行、降逆平喘的作用,能改善腎氣上逆導致的喘急。
    • 溫通經絡、補腎:《本經逢原》亦記載,配合巴豆、菖蒲,松脂、黃蠟,可治腎虛耳鳴,說明其有溫通經絡,補腎的作用。

4. 其他:

  • 《全生指迷方》提到,「若身體及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不可動,動之為水,亦名伏梁,椒仁丸主之」,說明椒仁丸可用於治療腹水。
  • 《婦人大全良方》記載,椒仁丸中可加入甘遂,續隨子,附子,郁李仁,黑牽牛,五靈脂,當歸,吳茱萸,延胡索,芫花,石膏,信砒,膽礬,斑蝥,蚖青,增強其破積行瘀之功。
  • 《外科理例》記載了婦人因怒氣導致的項腫,月經不通,四肢浮腫,小便淋漓,可以先使用椒仁丸,隨後再以六君子湯加柴胡、枳殼調補,體現了椒仁丸在治療血分症狀的急切作用。

總結:

椒仁丸以花椒溫散寒邪,商陸、桑白皮利水消腫,橘皮理氣健脾為主要功效,針對經水斷絕引起的血分水腫,以及因水濕引起的其他水腫、腳氣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此方既能利水消腫,又能活血行氣,可謂標本兼治之方。

需注意的是,椒仁丸為峻劑,文中也有提及該方「藥雖峻利」,不宜長期服用,也不宜自行服用,應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椒仁、商陸、橘皮、桑白皮各等分。
通利小便。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米飲送下,以通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腳氣病排尿困難心內膜炎尿道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前列腺增生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月經稀少閉經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四肢痿軟無力四肢肌肉萎縮

相同名稱方劑


椒仁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三引《指南方》。 組成:椒仁、商陸、橘皮、桑白皮各等分。 主治:通利小便。主治:腳氣,血分,水腫。膝脛痿弱,胸中痞悶,小便不通。婦人經水斷絕,繼則四肢浮腫,足膝虛腫。

椒仁丸,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三。 組成:五靈脂半兩,吳茱萸(炒)半兩,延胡索(炒)半兩,芫花(醋浸1宿,炒)1分,續随子(去皮,研)半兩,鬱李仁(去皮,研)半兩,牽牛(炒熟)半兩,石膏(火煅過)1分(研),椒仁半兩,甘遂(炒)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木香半兩,膽礬1錢(研),砒1錢(研)。 主治:水腫。身體及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不可動,動之爲水,亦名伏粱。石水,腹中如鼓,按之堅硬,腹中時痛,始起於目下微腫,時喘,小便不利,四肢瘦削,其脈自沉,大便利則逆。因經水斷絕後致四肢面目浮腫,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水化爲血,血不通則爲水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