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椒茶餅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花椒性溫,味辛,歸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氣,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花椒還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對於因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如胃痛、牙痛、風濕痛等,花椒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椒茶餅中加入花椒,不僅能溫暖脾胃,還可止痛,對於寒性體質者尤其適宜。
椒茶餅方劑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
- 清熱解毒:桑白皮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肺、肺熱咳喘等。在椒茶餅方中,桑白皮可以輔助清熱解毒,減輕肺部的熱毒,促進病情的康復。
椒茶餅方劑中添加麵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承載藥物,方便服用: 麵粉具有黏性,可以將藥物成分(如辣椒、茶葉等)緊密結合,製成餅狀,方便患者吞服。同時,麵粉可以有效地包裹藥材,避免藥味過於強烈,提升患者的服藥體驗。
- 緩和藥性,減輕刺激: 部分藥物如辣椒,性辛溫,容易刺激腸胃,而麵粉性平,可以起到緩和藥性,減輕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作用,使藥物更易被吸收,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茶餅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翻胃」,即中醫所述胃氣上逆、嘔吐反胃之症。其特色在於以溫散與降逆結合,針對胃寒或氣機壅滯所致的嘔吐,透過溫中、化痰、降氣以和胃止嘔。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川椒(花椒):
性辛熱,歸脾胃經,善「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古代用其「去目」減刺激性,焙製後緩其燥烈,專攻脾胃虛寒或氣滯所致嘔逆,《本草綱目》載其能「療嘔吐、除風邪氣」。芽茶(嫩茶葉):
性微寒,能「清頭目、消痰下氣」,與川椒寒溫相制,既可抑制川椒過熱之性,又能化痰降氣,助胃氣下行。《本草備要》指茶葉「解油膩、去痰垢」,適用於飲食積滯或痰濕中阻之嘔吐。桑白皮:
甘寒入肺,功能「瀉肺降氣、利水消痰」。此處取其「降氣」之效,引上逆之胃氣下行,並通過利水間接疏泄中焦濕濁,從源頭減少痰濕阻胃所致嘔吐。飛羅面(小麥麵粉炒製):
炒後性溫,健脾和胃,作為賦形劑兼能護胃黏膜,緩和諸藥刺激;煉蜜為餅,既固形又可潤腸,防辛燥傷津。
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 溫清並用:川椒之熱配芽茶、桑白皮之寒,寒熱互制,共奏降逆之效。
- 痰氣同調:桑白皮瀉肺痰,芽茶化中焦痰濕,川椒溫化寒痰,針對「痰阻氣逆」病機。
- 標本兼顧:川椒治本(溫中散寒),芽茶、桑白皮治標(降氣化痰),麵粉、蜂蜜調護胃氣。
總結:此方以溫中降逆為主軸,結合化痰、健脾,適用於寒熱錯雜或痰氣交阻之嘔吐,體現中醫「通調氣機」與「調和寒熱」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川椒(去目,隔紙焙)3兩,芽茶1兩5錢,桑白皮末1兩半,飛羅面1兩5錢(炒)。
止嘔吐。
上為細末,煉蜜作餅,每重1錢許。
細嚼,米飲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椒茶餅,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川椒(去目,隔紙焙)3兩,芽茶1兩5錢,桑白皮末1兩半,飛羅面1兩5錢(炒)。 主治:止嘔吐。主治:翻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