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妙湯

神妙湯

SHEN MI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9.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19%
肝經 12%
膀胱經 12%
腎經 12%
肺經 11%
心經 6%
脾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妙湯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消化。
  2. 行氣開胃:茴香氣味芳香,能行氣開胃,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加入茴香有助於改善胃口,促進消化吸收。

因此,神妙湯中加入茴香,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行氣開胃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脾胃虛弱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神妙湯方劑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寒凝氣滯導致的腹部疼痛、胃痛、腹脹等症狀,烏藥可以有效緩解。
  2. 溫腎暖脾:烏藥還具有溫腎暖脾的作用,可以改善腎陽虛、脾陽虛所致的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食慾不振等症狀。

總之,烏藥在神妙湯中起到行氣止痛、溫腎暖脾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相關病症。

神妙湯中加入橘皮,主要原因在於其理氣、燥濕、化痰之功效。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理氣行滯,可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燥濕化痰,可化解痰飲,止咳平喘。

對於神妙湯所治疾病,橘皮可以幫助緩解胸悶、脘腹脹滿、咳嗽痰多等症狀,並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神妙湯中加入高良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神妙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或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高良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和嘔吐。
  2. 助藥力,增效用:高良薑味辛,能促進藥物吸收和發揮藥效。神妙湯中其他藥材,如厚朴、陳皮等,也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高良薑的加入能增強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神妙湯】主治「十種水氣」,此概念源自古代對水腫病的分類(如《諸病源候論》將水腫分為「十水」),泛指多種因水濕停聚引起的腫脹、小便不利等症。從其外用熏洗的用法判斷,此方可能針對下焦水濕鬱結或局部氣血壅滯所致的病症(如痔瘡腫痛、陰部濕腫),藉藥力蒸騰滲透,疏通經絡、利水消腫。

2.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搭配體現「清熱利濕、解毒斂瘡」的核心思想,推測其作用機理如下:

  • 萆薢:苦平,主利濕濁、祛風痹。此處取其「分利水濕」之性,導濕下行,緩解下焦濕滯。
  • 栝樓根(天花粉):甘寒,清熱生津兼消腫。外用可減輕局部熱毒鬱結,適合痔瘡熱痛或濕熱腫脹。
  • 甘草:甘平,調和藥性,外用能解毒斂瘡,助修復黏膜。
  • 五倍子:酸澀寒,具強收斂作用。外用可收濕止血、消腫止痛,對痔瘡出血或濕疹滲液有效。
  • 豉(淡豆豉):辛苦涼,解表除煩。熏洗時借其輕揚之性,宣散鬱熱,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 蔥白:辛溫,通陽發表。外用能溫通經脈、散結止痛,增強他藥滲透力。

3. 內涵推論
此方雖標示治「十種水氣」,然從藥物配伍與熏洗用法推測,更可能用於 濕熱下注型痔瘡或下陰濕腫。諸藥協同:

  • 清利結合:萆薢、天花粉清熱利濕,五倍子收斂濕毒,形成「祛邪不傷正」之勢。
  • 辛散收澀並用:蔥白、豆豉辛散開鬱,五倍子酸收固澀,調暢局部氣機而不過耗。
  • 解毒與修復兼顧:甘草調和藥性,搭配五倍子斂瘡生肌,適合黏膜潰瘍或痔核腫痛。

總結:【神妙湯】以「清熱利濕、消腫斂瘡」為核心,透過熏洗直達病所,尤適於濕熱蘊結下焦之局部病症(如痔瘡、陰腫),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萆薢、栝樓根、甘草(銼)、五倍子、豉、蔥白(切)各等分。
上銼碎。
每用1-2兩,以水兩碗,煎數沸,盆盛,坐熏痔,候通手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神妙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萆薢、栝樓根、甘草(銼)、五倍子、豉、蔥白(切)各等分。 主治:痔疾。

神妙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茴香子(炒)1兩,烏藥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高良薑1兩。 主治:十種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