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黑附子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黑附子散為溫陽散寒之劑,附子作為主要藥物,可溫暖臟腑,驅散寒邪,有效治療陽氣虛衰、寒凝血脈等症狀。
- 回陽救逆: 附子可回陽救逆,適用於陽氣衰微、脈微欲絕等危重病症。黑附子散中加入附子,可增強藥效,提高救治效果,在危急情況下發揮重要作用。
黑附子散中加入滑石,主要有兩大原因:
- 緩解毒性:黑附子性熱,藥性峻烈,容易傷及脾胃,而滑石性寒,味甘,能清熱解毒、利水滲濕,可緩解附子毒性,保護脾胃。
- 促進藥效:滑石可利水通淋,有助於將藥物有效成分導入膀胱,促進藥力發揮,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滑石還能利尿通便,減少藥物副作用,提高用藥安全性。
黑附子散中加入半夏,是基於中醫「相反相成」的藥理原則。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可溫陽救逆,但容易出現燥熱之弊;而半夏性寒,入脾、胃經,能清熱化痰,解毒降逆。二者合用,一寒一熱,相生相剋,既能發揮附子的溫陽之力,又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使藥性更加平和,達到溫陽而不燥熱,化痰而不傷正的效果。
黑附子散中包含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消腫止痛: 黑附子散以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為主,但附子、烏頭等藥性峻烈,易於留滯體內。瞿麥性甘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可助附子、烏頭等藥物下行,避免其毒性過於強烈,並使藥力暢達病所。
-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黑附子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痛痹、寒凝血瘀等症,瞿麥能通利水道,消散瘀滯,有助於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藥效。
綜上所述,瞿麥在黑附子散中發揮着重要的輔佐作用,既能降低藥物的毒性,又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黑附子散中加入通草,是利用其利水通淋的特性,達到引導藥力下行的目的。
黑附子散主要功能為溫經散寒,祛風止痛。附子性溫燥,若僅單用,易導致藥力上行,可能造成頭昏腦脹等不適。而通草性寒涼,能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病竈,更有效地治療寒濕痹痛。
此外,通草還能利水通淋,有助於消除因寒濕凝滯導致的局部水腫,進一步緩解疼痛。因此,黑附子散中加入通草,能有效提升藥效,避免藥力上行,同時促進水濕代謝,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黑附子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冷淋澀痛,憎寒,脈弦細者」,屬寒性淋證範疇。其病機為:
- 下焦虛寒(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 小便澀痛、排尿困難。
- 寒邪凝滯(陽氣不運)→ 憎寒、脈弦細(寒主收引,氣血凝澀)。
- 兼有水濕停聚→ 淋瀝不暢,或尿濁帶冷感。
「冷淋」為中醫特有概念,與濕熱淋證(如八正散證)截然不同,特點為:遇寒加重、小便清冷、痛感綿綿,伴全身虛寒之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君藥:黑附子(炮製)
- 大辛大熱,溫補腎陽、散寒通絡。
- 「焙黑」減其毒性,存其溫陽之力,專攻下焦沉寒。
- 針對「冷淋」核心病機——陽虛寒凝。
臣藥:滑石(薑汁炒)、半夏(薑製)
- 滑石性寒,但以薑汁炒緩其寒性,轉為通竅利水而不傷陽;助通淋除濕。
- 半夏(薑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兼疏通氣機;薑製強化溫中止嘔之效。
- 二藥共奏**「通陽化濕」**之效,既佐附子之燥熱,又開泄水濕。
佐藥:瞿麥(薑汁炒)、通草
- 瞿麥苦寒,但經薑汁炒去其峻利,保留利尿通淋之功,專治淋澀。
- 通草甘淡,清輕上達而通膀胱,引濕熱下行。
- 此二藥為「通淋」專藥,但經薑製後符合「冷淋」治法,去性存用。
使藥:生薑、燈心、鹽
- 生薑溫中散寒,助附子升發陽氣;燈心清心利尿,引藥入小腸膀胱;鹽少許為引,**「咸入腎」**助藥力直達下焦。
2. 配伍邏輯
- 溫陽為主,通淋為輔:
以附子為核心,配伍薑製滑石、瞿麥等,形成**「溫通並行」**結構,既補火助陽,又疏通淋澀。 - 去性存用:
寒藥(滑石、瞿麥)經薑製後減其寒性,保留利尿功能,避免加重虛寒。 - 標本兼治:
本在腎陽虛(附子)、標在濕阻(滑石、瞿麥),兼顧症狀與病根。
3. 治療原理
- 補火通淋:
通過溫補腎陽(附子),恢復膀胱氣化功能,從根本化解寒濕凝滯;再輔以通利水道之藥(滑石、瞿麥),解除局部瘀阻。 - 寒熱反佐:
在溫陽大隊中,稍佐寒性通淋藥,既防溫燥過度,又直接針對尿道澀痛,體現「去性存用」智慧。
三、總結
「黑附子散」是針對陽虛寒淋的經典方,其組方嚴謹,透過:
- 附子溫陽以治本,
- 薑製寒藥通淋以治標,
- 薑、鹽引經助藥力直達病所。
全方體現中醫「寒者熱之」「通補結合」的治療思路,尤其適合脈弦細、畏寒明顯之冷淋證。
傳統服藥法
附子3兩(焙黑),滑石3兩(薑汁炒),半夏2兩(薑汁制),瞿麥2兩(薑汁炒),通草1兩半。
補火通淋。
每服3錢。加生薑3片,燈心3莖,煮湯去滓,入鹽少許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黑附子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五。 組成:附子3兩(焙黑),滑石3兩(薑汁炒),半夏2兩(薑汁制),瞿麥2兩(薑汁炒),通草1兩半。 主治:補火通淋。主治:冷淋澀痛,憎寒,脈弦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