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鋒正將

前鋒正將

QIAN FENG ZHENG JI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九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肝經 17%
脾經 13%
胃經 13%
大腸經 6%
小腸經 6%
心經 6%
三焦經 3%
腎經 3%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前鋒正將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邪的功效。前鋒正將方劑主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荊芥可幫助驅散風邪,緩解感冒症狀。
  2. 宣肺止咳:荊芥還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可緩解肺氣鬱結、咳嗽氣喘等症狀。前鋒正將方劑中可能包含其他宣肺止咳的藥材,荊芥可與之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前鋒正將」方劑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此方劑主治風熱感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薄荷可有效清熱解表,緩解頭部不適,達到治療目的。
  2. 開竅醒神,增強藥效: 薄荷氣味芳香,能開竅醒神,增強藥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疏風散熱,達到治療效果。同時,薄荷也能緩解藥物可能帶來的燥熱感,提升患者的服藥體驗。

「前鋒正將」方劑中包含蜈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絡止痛: 蜈蚣性溫,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痹、筋脈拘攣、肢體麻木等症狀,蜈蚣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解毒消腫: 蜈蚣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對於毒蛇咬傷、蜂螫傷、疔瘡腫毒等,蜈蚣能起到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作用。

因此,「前鋒正將」方劑中加入蜈蚣,旨在通過其通絡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前鋒正將」方劑中含有「天花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患者出現熱毒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而加入天花粉以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2. 利濕通淋,排石通便: 天花粉還具有利濕通淋、排石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患者出現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排石困難等症狀,而加入天花粉以利濕通淋,促進排石,緩解不適。

前鋒正將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是利用其以下兩方面的特性:

  1. 通鼻竅,散風寒: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通鼻竅、散風寒的功效。前鋒正將方劑常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疾病,白芷能有效疏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2. 解毒消腫,止痛止癢: 白芷還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一些由風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也有很好的療效。前鋒正將方劑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前鋒正將」方劑中使用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其皁苷成分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對於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 皁莢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消除瘀血,促進組織修復。對於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前鋒正將」方劑中使用皁莢,可以發揮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前鋒正將」方劑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痛: 赤芍性涼,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方劑中若有熱毒蘊結、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赤芍可有效清熱涼血,化瘀止痛,達到解除疼痛的目的。
  2. 活血化瘀: 赤芍亦具活血化瘀的功效。方劑中若有血瘀阻滯,赤芍可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改善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赤芍在「前鋒正將」方劑中,既能清熱涼血止痛,又能活血化瘀,對於熱毒血瘀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前鋒正將方劑是一種常用於治療各類疾病的中藥配方,其中芒硝的添加具有重要意義。芒硝,亦稱為硫酸鎂,主要作用為瀉下和解毒,對於改善腸胃功能、促進排便有顯著效果。在中醫理論中,芒硝被認為能夠清熱解毒,特別適合於體內有熱毒的情況。

使用芒硝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體內的宿便和多餘的毒素,從而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此外,芒硝亦具潤腸效果,對於乾燥型便祕患者尤為適用。當前鋒正將方劑用於具熱毒或濕熱症狀的疾病時,芒硝的加入不僅能加強方劑的療效,還能實現清熱解毒及通便的雙重效果。因此,芒硝在這一方劑中的存在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作用,有助於促進患者的康復,達到平衡陰陽、調和臟腑的治療目的。

前鋒正將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是因為甘草在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前鋒正將方劑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猛或偏寒涼的藥物,甘草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使其更加平和地發揮療效。
  2. 增強藥效: 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使其藥效更加顯著。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使之更有效地補益正氣,抵抗外邪。

總而言之,甘草在[前鋒正將]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調和與增效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前鋒正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攻「一切癰疽」,無論發於肩背或其他部位,凡局部紅腫熱痛、化膿潰爛(作臖疼痛)者皆可用之。古代醫家認為癰疽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故本方以疏風清熱、解毒散結為核心,兼顧活血消腫。若病症偏熱毒熾盛(熱重)或特定部位如乳癰,則隨證加減,強化療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組方結構與配伍思想

  • 疏風透表藥

    • 荊芥、薄荷:辛涼透散,開皮毛之鬱閉,助邪外透,兼輕清上焦風熱。
    • 川白芷:辛溫走竄,既協同疏散風邪,又能排膿止痛,尤擅頭面瘡瘍。
    • 羌活(加減用):若邪滯經絡未解,加此藥加強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力。
  • 清熱解毒藥

    • 山蜈蚣、老公須、敗荷心:均為民間清熱解毒要藥,可直接化解熱毒,抑制癰疽化膿。
    • 天花粉:甘寒清潤,清熱生津,防熱毒傷陰,兼助消腫排膿。
    • 雄黃(熱重加用):以酒調服,取其劇毒攻毒之效,峻瀉血分熱毒。
  • 活血散結藥

    • 赤芍藥:涼血活血,散瘀止痛,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紅內消(加倍):可能為茜草或類似藥材,專攻瘀血腫痛,量大力猛。
    • 當歸(加減用):若日久不愈,加當歸補血活血,「敗膿自消」。
  • 化痰通絡藥

    • 豬牙皂角:炒後減其峻烈,善消痰結、通竅閉,助痰熱瘀毒從二便排出。
    • 淮烏(大者煨):或為草烏炮製,溫經散寒、止痛,反佐寒涼藥防冰伏邪氣。
  • 調和藥性

    • 甘草:甘緩和中,解毒並調和諸藥,量少防滋膩礙邪。
    • 菇荑、菇片:可能為菌類藥材(如雷丸),輔助消散腫塊。

2. 治療機理

癰疽形成多因「熱毒壅盛 → 氣滯血瘀 → 血肉腐敗」,故本方從三路切入:

  1. 透表逐邪:以荊芥、薄荷開泄腠理,令毒邪外散。
  2. 內清熱毒:山蜈蚣、老公須等直折火勢,天花粉護陰防燥。
  3. 化瘀通絡:赤芍、紅內消活血,皂角化痰,暢通局部氣血。

加減精要

  • 熱重者,雄黃酒調服,以熱引熱,從血分解毒;
  • 乳癰加萱草根(黃花菜根),取其利尿通乳、涼血解毒之性;
  • 酒調服增強行散藥力,麥門冬煎湯則偏緩和護陰。

3. 特色與邏輯

此方體現「表裡雙解、毒瘀並治」思維,既用輕清之品(薄荷、荊芥)外透,又以猛藥(紅內消、雄黃)內攻,佐以淮烏反佐,防寒涼過度。適用於癰疽初起未潰或已潰膿毒未清階段,屬「攻邪為主」的實證治法。

傳統服藥法


荊芥、薄荷、山蜈蚣、老公須、天花粉、菇荑、菇片、敗荷心、川白芷、豬牙皂角(切,炒)、赤芍藥各等分,淮烏(大者)1枚(煨),紅內消(倍其數)、甘草每15文入1文(喜甜加用)。
若服經日未見效,可加當歸、羌活;如熱重,雄黃酒調;乳癰,加萱草根研汁調。
上為末。
每服2錢,薄荷、茶清送服。欲快利,酒調服;不飲酒,麥門冬(去心)煎湯亦可,但較緩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肩中部肩痛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前鋒正將,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荊芥、薄荷、山蜈蚣、老公須、天花粉、菇荑、菇片、敗荷心、川白芷、豬牙皂角(切,炒)、赤芍藥各等分,淮烏(大者)1枚(煨),紅內消(倍其數)、甘草每15文入1文(喜甜加用)。 主治:一切癰疽,不問發肩發背,作臖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