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蘇丸
SHUI S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水蘇丸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紫蘇葉性溫,具有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狀有較好療效。水蘇丸常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紫蘇葉的加入有助於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增強整體療效。
二、行氣寬中,止嘔安胎:紫蘇葉還能行氣寬中、止嘔安胎,對於脾胃氣滯、妊娠嘔吐等症狀也有一定效果。水蘇丸若用於治療脾胃不和、妊娠嘔吐等,紫蘇葉的加入則可起到輔助作用,增強藥效。
水蘇丸方劑中包含芫花,主要是由於其 辛溫燥烈 的藥性,可以起到 溫肺化痰、宣肺止咳 的作用。
芫花性溫,入肺經,擅長 散寒止咳,對於寒邪客肺、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其溫燥之性,亦可 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此外,芫花還有 利水消腫 的功效,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水蘇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熱結上焦,風氣上行,痰厥頭痛」,其病機主要與以下病理因素相關:
- 熱結上焦:指上焦(心肺區域)有鬱熱積聚,可能表現為煩熱、口乾、面赤等。
- 風氣上行:風邪(多為內風)上擾清竅,導致頭暈、頭痛,甚至眩暈。
- 痰厥頭痛:痰濁阻滯經絡,上蒙清竅,引發頭痛,常伴隨胸悶、噁心、痰多等症狀。
綜合來看,此方適用於因風熱、痰濁上攻所引起的頭痛,類似於現代所稱的「風熱頭痛」或「痰濕型頭痛」。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本方由三味藥組成,其配伍原理如下:
水蘇葉(5兩)
- 功效:辛涼解表、疏風清熱、散結消腫。
- 作用:本方以水蘇葉為君藥,取其疏散上焦風熱、清解頭目鬱結之效。其辛涼性質可針對「熱結上焦」與「風氣上行」的核心病機。
皂莢(炙,去皮子,3兩)
- 功效:辛咸而溫,具強烈化痰、開竅、祛痰通絡之效。
- 作用:針對「痰厥頭痛」中的痰濁阻滯,皂莢能滌痰通絡,破除頑痰,使痰濕不致上蒙清竅。
芫花(醋炒焦,2兩)
- 功效:辛苦溫,有毒,具逐水祛痰、通利上焦之效。
- 作用:醋炒後毒性減緩,仍保留其瀉水逐痰之力,協助皂莢加強滌痰效果,尤其適用於痰濕壅盛之證。
三、配伍與治療原理
清熱與化痰並行:
- 水蘇葉疏散風熱,皂莢、芫花滌痰通絡,三藥協同,既能清解上焦鬱熱,又能祛除痰濁,標本兼治。
升降相因:
- 水蘇葉性輕揚上行,可引藥達頭面;皂莢、芫花雖有下行瀉痰之力,但在整體方劑中被煉蜜緩和,避免過度攻伐。
劑型與服法:
- 煉蜜為丸(梧桐子大),蜜能緩和皂莢、芫花的峻烈之性,減少對胃腸刺激。
- 以「荊芥湯」送服,荊芥辛散透表,可增強疏風解表之效,助水蘇葉疏散風熱。
四、推測臨床應用
此方適合「風熱夾痰」所致的頭痛,可能見於以下表現:
- 頭痛昏重,伴隨胸悶痰多。
- 面赤煩熱,口乾但不欲多飲。
- 舌苔黃膩,脈滑或弦數。
五、總結
水蘇丸以疏風清熱、滌痰開竅為核心,針對上焦風熱痰濁上攻之證,透過水蘇葉疏散風熱、皂莢與芫花破痰通絡,達到「清熱化痰、熄風止痛」的效果。其配伍體現了中醫「風痰同治」的治療思路,適用於風熱與痰濁並見的頭痛證候。
傳統服藥法
水蘇葉5兩.皂莢(炙,去皮子)3兩,芫花(醋炒焦)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後溫荊芥湯送下。以知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水蘇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組成:水蘇葉5兩.皂莢(炙,去皮子)3兩,芫花(醋炒焦)2兩。 主治:熱結上焦,風氣上行,痰厥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