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方柏葉散

秘方柏葉散

MI FANG BAI Y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16%
胃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祕方柏葉散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側柏葉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外感風熱、咳嗽痰黃、咽喉腫痛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
  2. 止血生肌: 側柏葉富含鞣質,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消炎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不愈、濕疹等症狀,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

因此,祕方柏葉散中加入側柏葉,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祕方柏葉散中加入糯米,其作用主要為兩方面:

一、 固澀止瀉: 糯米性溫,味甘,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可輔助柏葉散收斂腸胃,止瀉止痢。

二、 補益脾胃: 糯米富含澱粉,能為身體提供能量,補益脾胃,增強脾胃功能,配合柏葉散藥力,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因此,糯米的加入,既能增強藥效,又能緩解藥性,提高藥物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秘方柏葉散主治「便血」,即現代所指之大便帶血或單純下血之症。古代醫家認為便血多因腸風臟毒(風熱或濕熱下迫大腸)、脾虛不攝血,或陰虛血熱所致。此方以簡潔藥味針對「血熱妄行」或「腸絡損傷」之便血,尤其適用於血色鮮紅、出血勢急者,具涼血止血、收斂固澀之效。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

1. 扁柏葉(曬乾為末)

  • 性味歸經:苦澀微寒,入肝、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
    • 清熱涼血止血,尤善治「熱證出血」,如《本草綱目》載其「治吐衄崩痢,血痔」。
    • 澀斂之性可助止血,其苦寒能清解腸道濕熱,對因熱傷血絡之便血契合。

2. 糯米(炒黃為末)

  •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胃、肺經。
  • 炒黃後作用
    • 增強健脾益氣之功,間接固攝血液(脾統血)。
    • 炒後性偏溫澀,可中和扁柏葉寒性,兼顧腸道虛寒或久病正虛者。
    • 糯米炒黃後黏澀性增,能物理性吸附止血,形成保護膜以修復腸黏膜。

3. 炒黑木耳末(備用加減)

  • 性味歸經:甘平,入胃、大腸經。
  • 炒黑後特性
    • 「黑能勝紅」,炭化增強收澀止血之效(中醫「炭藥止血」理論)。
    • 木耳含膠質可滋養腸道,炒黑後兼具「止血不留瘀」之特點。

三、治療原理推導

  1. 涼血與固澀並行
    扁柏葉清熱涼血治本,糯米炒黃後健脾固澀治標,二者等分配伍,標本兼顧。此方設計符合「熱者寒之」「散者收之」的治則,適用於血熱夾雜輕度脾虛之證。

  2. 動態加減思維
    若便血未止,加炒黑木耳末,反映古代醫家對「漸進式治療」的靈活運用:先以柏葉、糯米試探病勢,若未效則增強止血力度,體現「階梯用藥」智慧。

  3. 「空心白湯調服」之意
    空腹服藥使藥力直達下焦腸道;白湯(米湯或熱水)兼顧護胃與助藥力溫行,避免寒涼格拒。


四、總結

此方以扁柏葉為主藥清熱止血,糯米為輔藥健脾固澀,佐以木耳炭化止血,結構簡練而理法分明。其核心在於調和寒溫、動靜結合,既針對血熱妄行之病機,又兼顧中焦氣弱之潛在因素,充分體現中醫「治血需調氣」「止血需防瘀」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扁柏葉(曬乾為末)、糯米(炒黃,為末)各等分。
如末止,再加炒黑木耳末1錢。
每服5錢,空心以白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秘方柏葉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九。 組成:扁柏葉(曬乾爲末)、糯米(炒黃,爲末)各等分。 主治: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