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雌黃散的組成中包含雌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雌黃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治療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例如濕疹、瘡瘍、疥癬等。
- 抑菌消炎: 雌黃具有一定的抑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預防感染。
因此,雌黃散中加入雌黃,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抑菌消炎,改善皮膚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雌黃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
- 清熱解毒:雌黃散主治熱毒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改善皮膚炎症。
- 燥濕止癢:濕邪為皮膚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而黃芩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其能燥熱除濕,並可抑制炎症介質釋放,減輕皮膚瘙癢症狀,有助於改善濕疹等皮膚病。
因此,雌黃散中加入黃芩,可發揮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共同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雌黃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幼幼新書》、《太平聖惠方》等古籍記載,中藥方劑「雌黃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一、主要適應症:
- 小兒疳瘡: 「雌黃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疳瘡,尤其是在口腔及齒齦部位出現的潰爛、壞死性病變。《太平聖惠方》明確指出其主治“小兒忽有疳瘡,口及齒齦生爛肉,口臭”,表明此方主要針對小兒口腔內部的疳瘡。
- 口臭: 由於疳瘡引起的組織腐爛,往往會伴隨口臭,「雌黃散」的應用也旨在消除因疳瘡而引起的口臭。
- 烏癩: 《聖濟總錄》記載「雌黃散塗方」可治「烏癩」,雖未詳細描述烏癩之症狀,但亦可見其具有消腫解毒之效。
二、治療原理分析:
「雌黃散」的組方和應用,體現了古代醫家對於病因病機的認識和治療方法的應用。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方中主要藥材「雌黃」,其性味辛溫,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這符合中醫對疳瘡病機的認識,認為疳瘡多為熱毒內盛所致。雌黃的殺蟲作用,也有助於清除導致瘡瘍的病原體。
祛濕燥濕,瀉火解毒: 儘管古方中未見「黃萹」入藥,但考慮到「黃萹」的藥性,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若與雌黃配伍,當能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更符合疳瘡濕熱蘊結的病機。
其他輔助藥材的協同作用:
- 箬葉(炙令黃色): 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可增強方劑的清熱消炎效果,且炙用能緩和藥性,降低刺激。
- 螺師殼(炙令黃): 《本草綱目》記載螺螄殼「清熱明目」,可有助於清熱解毒。
- 黃芩: 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能加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針對疳瘡的熱毒病因。
- 豬脂: 古方中常將藥粉與豬脂調和成膏,豬脂具有潤膚、保護創面的作用,同時可以增加藥物的附著力,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外治法之應用: 古代醫家常將藥物研磨成粉,然後直接敷於患處,此為外治法之應用,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竈,發揮局部藥效,加速瘡瘍癒合。
三、綜合分析:
「雌黃散」的治療原理是基於中醫「邪熱內蘊,毒聚成瘡」的理論,其組方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祛濕燥濕、殺蟲止癢之品,通過外敷的方式,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消炎止痛、清除腐肉、促進瘡瘍癒合的目的。雖然各古籍所載配方略有差異,但以雌黃為主藥、清熱解毒為核心的治療思路是一致的,均體現了古代醫家對小兒疳瘡病因病機的深刻理解和辯證施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雌黃不限多少。
殺蟲。
上為細末。
以醋並雞子黃和令勻,塗於瘡上,乾即更塗。
方中雞子黃,《聖濟總錄》作「雞子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雌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雌黃不限多少。 主治:殺蟲。主治:烏癩瘡。
雌黃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雌黃1分(細研),箬葉1兩(炙令黃色),黃芩半分,螺師殼1分(炙令黃)。 主治:小兒忽有疳瘡,口及齒齦生爛肉,口臭。
雌黃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雌黃半兩(細研),赤小豆半兩,胡粉半兩(研入),吳茱萸半兩(生用),黃連半兩(去須),黃檗半兩(銼),乾薑半兩(生用),蛇床子半兩,膩粉半兩(研入)。 主治:小兒惡瘡,人不識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