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煎丸

QING HAO J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一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肺經 15%
脾經 12%
心經 12%
腎經 8%
膽經 8%
胃經 7%
大腸經 7%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青蒿煎丸以青蒿為主要成分,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暑,除瘧疾:青蒿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暑、除瘧疾的功效。其有效成分青蒿素,能抑制瘧原蟲的生長,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
  2. 抗菌消炎,止痛止癢:青蒿亦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感發熱、濕熱泄瀉等症狀,且能止痛止癢,用於皮膚感染、濕疹等。

因此,青蒿煎丸以青蒿為主要成分,充分發揮其清熱解暑、除瘧疾、抗菌消炎等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青蒿煎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青蒿性寒,甘草性甘平,二者配伍,可緩和青蒿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等功效,與青蒿配伍,能增強青蒿清熱解毒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甘草作爲中藥中的“藥王”,其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功效在青蒿煎丸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使其藥效更佳,安全性更高。

青蒿煎丸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之效。青蒿煎丸主要用於治療瘧疾,而瘧疾常伴有發熱、咳嗽等症狀。杏仁的加入可以緩解咳嗽,潤肺清熱,配合青蒿的清熱解毒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疏散風熱:杏仁還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瘧疾發作時,患者常伴有風熱症狀,如頭昏腦脹、口乾咽燥等。杏仁可以疏散風熱,緩解這些症狀,使患者更快適服。

青蒿煎丸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之效,可解表寒鬱結之症。青蒿煎丸主治瘧疾,常伴有寒熱往來、胸悶脅痛等症狀,柴胡能疏解肝氣鬱結,使氣機流通,利於清熱解毒。
  2. 配合青蒿,增強療效: 柴胡與青蒿相配,相輔相成,可提升整體療效。青蒿善於清熱解毒,柴胡則能疏肝解鬱,二者合用,可有效抑制瘧疾邪氣,促進機體恢復。

青蒿煎丸方劑中加入銀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銀箔性寒,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青蒿清熱解毒,增強藥效。古人認為銀具有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能有效對抗感染,故將其加入藥方中。

二、調和藥性: 青蒿性寒,銀箔性寒,兩者相輔相成,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減少副作用。同時,銀箔的加入也能使藥丸更易於保存,不易變質。

青蒿煎丸中包含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青蒿等藥材配合,能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鱉甲還能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對於陰虛火旺、陽氣亢盛、肝腎不足所致的各種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這與青蒿煎丸中其他藥材的功效相輔相成,能更全面地調治疾病。

青蒿煎丸方劑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提高藥效: 蜂蜜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緩解青蒿的苦寒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脾胃。同時,蜂蜜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使藥力更易滲透到病竈部位。
  2. 改善口感: 青蒿煎丸中,青蒿味苦,加入蜂蜜能改善其苦味,使藥丸更容易入口,方便患者服用。

主治功效


青蒿煎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青蒿煎丸主要用於治療骨蒸勞,也就是現代所說的肺結核,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虛勞發熱症狀。

**《博濟方》**中明確指出青蒿煎丸“治骨蒸勞”,並詳細記載了其組成:青蒿、甘草、杏仁、柴胡、銀箔(聖濟總錄中為丹砂與麝香)、鱉甲、蜜。其製備方法也頗為講究,需用童子小便煎煮青蒿,再濃縮成膏,加入蜜、藥末等,製成丸劑。服用方法為每日空腹以溫酒送服,並有相關的飲食禁忌。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兩個名為“青蒿煎丸”的方劑,均主治“骨蒸熱勞”,且其中一方還包括“盜汗體熱咳嗽,煩躁發渴,長肌肉,退熱”的功效,另一方則主治“急勞心肺積熱,鼻口焦乾,飲食無味,神昏欲睡,心胸脹滿,兩目多澀,四肢無力,足脛痠疼,腰腳拘急”。

**《太平聖惠方》**中也記載了青蒿煎丸方,主治“熱勞煩心口乾,皮膚枯燥,漸漸羸瘦”。

治療原理分析

青蒿煎丸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組成藥物的功效來分析:

  • 青蒿: 為方中主藥,具有清熱解暑、涼血除蒸的功效,尤其擅長清解虛熱、骨蒸潮熱,是治療骨蒸勞的要藥。古籍中多次提到“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可見青蒿在治療此類病症中的重要地位。
  • 柴胡: 雖然《本草衍義》等古籍對柴胡用於勞症有所爭議,認為“《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但在青蒿煎丸中,柴胡主要起到疏肝解鬱、升陽散熱的作用,輔助青蒿清透伏熱,引熱外出。正如《本草衍義》所言“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說明柴胡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與青蒿配伍,用於治療勞熱。
  • 鱉甲: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可退虛熱、除骨蒸,增強青蒿的退熱作用。
  • 杏仁: 潤肺止咳,降氣化痰,可緩解肺結核常見的咳嗽症狀。
  • 甘草: 調和諸藥,補脾益氣,緩急止痛,在此方中既能協調各藥藥性,又能補益脾胃,扶助正氣。
  • 蜂蜜: 潤燥止咳,補中益氣,解毒,可增強補益作用,並緩解肺燥咳嗽。
  • 銀箔(或丹砂與麝香): 聖濟總錄的方劑中,使用丹砂、麝香等,丹砂具有清熱解毒之效,麝香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均為清熱解毒開竅之品,可加強療效。

綜合分析

青蒿煎丸以青蒿清透伏熱為君,柴胡疏解透熱為臣,鱉甲滋陰退熱為佐,杏仁、蜂蜜潤肺止咳為使,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除蒸,滋陰潤肺,止咳化痰之功,用於治療骨蒸勞、虛勞發熱等症。

從多部古籍的記載來看,古人對於青蒿煎丸的應用有著豐富的經驗,並認識到該方劑的療效與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例如,《本草衍義》、《醫方考》等都強調了柴胡在勞症中的應用需謹慎,只有在“真臟虛損,復受邪熱”的情況下才合適,且“熱去即須急已”。這也提示我們,在運用中藥方劑時,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青蒿汁2升,薄荷汁2升,生地黃汁2升,童便5升,朱砂1兩(細研,水飛過),麝香半兩(細研),桃仁5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令細),柴胡3兩(去苗,為末),鱉甲5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為末)。
上件藥,取青蒿汁等及小便,相和一處,先煎令稠,然後下桃仁以下諸藥,更熬令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麥門冬湯送下,不拘時候。
《聖濟總錄》有地骨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青蒿煎丸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腎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肺燥咳嗽、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肺癌身體消瘦口乾口渴心胸煩熱昏迷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青蒿煎丸,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青蒿1斤(切,淨洗,去土),甘草1兩(炙黃色,爲末),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另研),柴胡1兩(去蘆,爲末,銀州者),鱉甲1兩(去裙,醋浸,炙令黃赤色,爲末),蜜2合。 主治:骨蒸勞。

青蒿煎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青蒿汁2升,薄荷汁2升,生地黃汁2升,童便5升,朱砂1兩(細研,水飛過),麝香半兩(細研),桃仁5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令細),柴胡3兩(去苗,爲末),鱉甲5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爲末)。 主治:熱勞煩心,口乾,皮膚枯燥,漸漸羸瘦。急勞,心肺積熱,鼻口焦乾,食欲無味,神昏欲睡,心胸脹滿,兩目多澀,四肢無力,足脛痠疼,腰腳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