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上清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祛痰平喘等。其組成中包含天南星,這是因為天南星具有強大的藥理作用,能有效祛痰除濕,且對於治療癲癇、癥瘕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天南星的性味辛苦寒,適合用於因寒濕阻滯而引起的痰咳或癲癇病症。此外,天南星還富含生物鹼等活性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這對於上清丹的整體療效有很大的增強作用。
然而,由於天南星性毒,使用時需十分謹慎,必須經過合理加工和炮製,才能降低其毒性,確保安全與效果。綜上所述,天南星的加入為上清丹提供了強大的清痰作用,使其在醫療實踐中發揮更大的功效,幫助患者緩解各類症狀。
上清丹方劑中包含茴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對於上清丹所治的頭風、頭痛、鼻塞等症,若因寒邪入侵、氣血不通所致,茴香可溫經散寒,疏通氣血,緩解症狀。
- 行氣化濕,消食導滯: 茴香亦能行氣化濕,消食導滯。若頭風、頭痛伴有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茴香可幫助調理脾胃,消食化積,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整體狀態。
總而言之,茴香在 上清丹方劑中發揮著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行氣化濕、消食導滯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頭風、頭痛等症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上清丹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本文將針對古籍中提及的「上清丹」方劑,分析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需注意的是,不同文獻中「上清丹」的組成成分及主治疾病有所差異,本文將盡力整合分析,但仍需參考完整醫籍資料作更深入的理解。
至少存在兩種不同配方的「上清丹」:一種是治療咽喉急症的「回生救苦上清丹」,另一種是治療上痿(上肢痿證,肺氣與陽明經病變)的「起痿上清丹」。兩者組成成分及功效大相逕庭,需分別分析。
一、「回生救苦上清丹」
此方劑收錄於《瘍醫大全》及《喉科大成》,主要用於治療咽喉急症,例如咽喉腫痛、破爛等十八種急證。其組成成分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多以辛涼解毒、清熱消腫的藥物為主,例如《喉科大成》記載的版本包含白殭蠶、生硝尖、煅硝尖、白硼砂、明礬、熟礬、海螵蛸、冰片等。
治療原理推測: 方中藥物多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白殭蠶能熄風止痙,清熱解毒;硝石、硼砂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明礬、熟礬收斂生肌;海螵蛸斂陰止血;冰片清熱止痛、通竅。這些藥物協同作用,可以迅速消除咽喉炎症,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二、「起痿上清丹」
此方劑記載於《辨症玉函》,主要用於治療上痿,此症狀表現為咳嗽、吐膿、吐痰,同時伴有雙足無力。其組成成分為麥冬、金銀花、玄參、北五味子、薏仁、生地、天門冬、天花粉、甘菊花、黃耆、陳皮、人參等。
治療原理分析: 《辨症玉函》中明確指出,上痿雖屬於陽明經病變,但兼有肺經病證,故治療需兼顧肺氣與陽明經。此方劑以金銀花清解肺熱,疏散肺氣;麥冬、天門冬、生地等滋陰潤燥,養護肺陰;玄參、北五味子斂肺氣,止咳化痰;薏仁、天花粉利水消腫;黃耆益氣固表;人參、陳皮健脾益氣。整體而言,此方劑旨在清熱解毒,滋陰潤肺,益氣健脾,從而達到治療上痿的目的。 方中不直接補腎,而是通過清肺降火,使肺氣下降,腎水上升,間接達到滋養腎精的目的,體現了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治療思想。
總而言之,兩種「上清丹」雖然名稱相同,但組成和功效卻截然不同,需根據具體的病症和方劑組成來判斷其治療原理。 以上分析僅基於提供的古文資料,並非完整的醫學結論,臨牀應用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大者,去皮)、舶上茴香(炒)各等分。上為細末,入鹽少許在面內,用淡醋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普濟方》卷四十五引《經效濟世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上清丹,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天南星(大者,去皮)、舶上茴香(炒)各等分。 主治:風痰頭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