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首烏甘菊散方劑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烏髮養顏: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烏髮養顏、強筋壯骨的功效。甘菊性微寒,味甘苦,入肺、肝經,清熱解毒、疏風散熱,二者搭配,可起到滋陰補血,清熱解毒,改善髮質,延緩衰老的作用。
- 緩解肝腎陰虛症狀:何首烏善於補肝腎之陰,可改善因肝腎陰虛導致的頭昏眼花、耳鳴、鬚髮早白、面色蒼白等症狀。甘菊清熱解毒,可輔助何首烏滋陰降火,改善肝腎陰虛的相關症狀。
因此,首烏甘菊散中加入何首烏,旨在通過滋陰補血、清熱解毒,改善肝腎陰虛症狀,達到烏髮養顏、延緩衰老的目的。
首烏甘菊散中加入蔓荊子,主要是考慮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蔓荊子性味辛涼,入肝經,具有疏風散熱、清利頭目、止痛解痙之效。對於因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耳鳴等症狀,蔓荊子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蔓荊子還具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有效緩解因肝火上炎所致的口苦、口乾、煩躁等症狀,與首烏、甘菊等藥材協同作用,更能增強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效,進一步提升整體方劑的療效。
首烏甘菊散中加入石菖蒲,主要是針對其開竅醒神的功效。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胃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痰、理氣止痛的功效。
方中首烏滋陰補血,甘菊清熱解毒,而石菖蒲則能開竅醒神,使藥力更易於達至心神,促進血脈流通,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神疲乏力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首烏甘菊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疏風: 荊芥性辛溫,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的功效。首烏甘菊散主要針對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而荊芥可幫助散發風邪,緩解頭部不適,使藥效更全面。
2. 清熱解毒: 荊芥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輔助首烏、甘菊等藥材清熱瀉火,進一步改善肝腎陰虛所致的症狀,並預防感染。
首烏甘菊散方中包含菊花,主要是因為菊花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 清熱解毒:菊花性寒,味甘苦,能清熱解毒,散風熱,對於因肝火上炎、熱毒蘊結導致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平肝明目:菊花能平肝潛陽,疏散風熱,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導致的眩暈、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亦有療效。
因此,首烏甘菊散中加入菊花,不僅可以清熱解毒,更能平肝明目,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首烏甘菊散中加入枸杞子,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補益肝腎,滋陰養血: 首烏甘菊散以滋陰清熱、養血安神為主要功效。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明目、降血糖等功效。其與首烏、甘菊等藥材相配伍,可增強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的效果,進一步改善因陰虛火旺所致的肝腎不足、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狀。
二、 緩解藥性偏寒: 首烏甘菊散中部分藥材性寒,如甘菊等,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者不適。枸杞子性平,能中和藥性偏寒的藥材,避免其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加溫和。
首烏甘菊散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舒筋活絡,祛風止痛:威靈仙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首烏甘菊散多用於治療肝腎不足、筋骨痠痛、風濕痺痛等症狀,威靈仙的加入可以協同首烏、甘菊等藥物,加強祛風止痛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配合首烏補益肝腎:首烏性微寒,味甘苦,入肝腎經,有滋補肝腎、烏髮黑髮的作用。威靈仙入肝經,與首烏相輔相成,可以促進肝腎氣血運行,進一步加強首烏補益肝腎的功效,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首烏甘菊散中加入苦參,主要考慮其兩方面的功效:
- 清熱解毒:苦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苦參可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與首烏、甘菊等藥材配合,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 抗菌消炎:苦參中含有苦參鹼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多種病原菌的生長繁殖,對於因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有一定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首烏甘菊散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大風」(古稱癘風,類似現代麻風病或嚴重皮膚疾患),並涉及多系統病變:
- 五官與皮膚:眼白混濁(「眼斷白仁」)、鼻梁變形、皮膚瘡疥、紫白癜風(色素脫失或沉著),顯示風毒侵襲體表、血絡瘀阻。
- 筋骨四肢:疼痛無力、步履艱難,反映風濕深襲經絡,氣血失養。
- 整體狀態:睡卧不穩、手足皸裂,提示陰血耗傷,風燥內生。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養血祛風」為主軸,結合清熱燥濕、通絡止痛,針對風毒夾雜濕熱瘀阻之複雜病機:
何首烏、枸杞子
- 滋養肝腎精血,固根本。何首烏製後祛風毒,枸杞潤燥,改善血虛風燥所致皮膚皸裂、筋骨失養。
甘菊花、蔓荊子、荊芥穗
- 輕揚上行,疏散頭面風熱。菊花清肝明目治「眼斷白仁」;蔓荊子專祛頭面風濕;荊芥穗透表消瘡,兼入血分。
威靈仙、苦參
- 威靈仙通十二經絡,化濕止痛,針對筋骨拘攣;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直折皮膚瘡疥濕毒。
石菖蒲
- 芳香開竅,化濕濁,助醒神安眠(「睡卧不穩」),兼能通絡利關節。
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何首烏、枸杞養血治本;餘藥祛風濕、清熱毒治標。
- 表裡並調:荊芥、菊花透表;苦參、威靈仙清裏濕熱;石菖蒲溝通表裡濕濁。
- 動靜結合:枸杞滋膩佐以蔓荊、威靈仙之辛散,防滯邪。
推論應用延伸
此方思路可適用於風濕熱毒交攻之頑固皮膚病(如牛皮癬、慢性濕疹)、神經痛(風濕阻絡型),然須辨證屬「血虛風燥夾濕」者。其「蜜茶送服」之設計,蜜可潤燥緩和藥性,茶能清上焦熱,助藥力上行。
傳統服藥法
何首烏、蔓荊子、石菖蒲、荊芥穗、甘菊花、枸杞子、威靈仙、苦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3錢,蜜茶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肝腎功能損害,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首烏甘菊散, 出處:《杏苑》卷八。 組成:何首烏、蔓荊子、石菖蒲、荊芥穗、甘菊花、枸杞子、威靈仙、苦參各等分。 主治:大風,眼斷白仁,鼻梁崩塌,皮膚瘡疥,手足破裂,睡卧不穩,步履艱辛,筋骨疼痛,四肢少力;及紫白癜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