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子散

XIAN Z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腎經 15%
膀胱經 15%
心經 10%
胃經 10%
肺經 5%
小腸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5%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仙子散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其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的功效。

苦參味苦性寒,入肝、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苦參能有效清熱燥濕,殺滅病菌,緩解瘙癢症狀。

此外,苦參還有抗炎作用,可減輕因濕熱所致的炎症反應,促進皮膚恢復。因此,在仙子散中使用苦參,可以有效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起到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作用。

仙子散方中包含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威靈仙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仙子散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威靈仙能有效祛除風寒濕邪,解除痺痛,改善關節活動障礙。
  2. 配伍增效: 仙子散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也具備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與威靈仙相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使藥力更強,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症。

總之,威靈仙在仙子散中的加入,可有效發揮其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更能增強療效,使方劑更能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等病症,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仙子散中包含蔓荊子,主要源於其 疏風清熱、止痛明目 的功效。

蔓荊子性涼味辛,入肝經、膀胱經,具有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 的作用。其對於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目赤腫痛、頭昏目眩等症狀效果顯著。

仙子散為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目眩、鼻塞流涕等症的常用方劑,而蔓荊子的加入,可有效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改善症狀,故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仙子散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益精血:何首烏性味甘苦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精血、烏髮黑鬚、滋陰潤燥的功效。仙子散多用於治療血虛、精虧、髮早白、面色萎黃等症,而何首烏正是補益精血、改善氣色的重要藥材。
  2. 滋養肝腎:何首烏能滋養肝腎,有助於緩解肝腎虛損引起的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健忘等症狀。仙子散中加入何首烏,可加強其滋陰補腎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仙子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散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風散熱、解表止痛的功效。仙子散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鼻塞、咽喉腫痛等症,荊芥可幫助散發外感風熱,改善患者不適。
  2. 通鼻竅: 荊芥辛溫通竅,能有效改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達到通鼻竅、疏散風熱的效果。

總而言之,荊芥在仙子散中扮演著疏風散熱、通鼻竅的重要角色,能有效改善風熱感冒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仙子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遍身瘡疥,經年舉發者。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多篇古文內容,「仙子散」主治「遍身瘡疥,經年舉發者」,對應現代醫學的慢性皮膚疾病,例如頑固性濕疹、疥瘡等。古文提及「五疥者,干、濕、蟲、砂、膿也」,指出此類疾病與「五臟壅毒」及「風熱」相關。

「仙子散」由苦參、威靈仙、蔓荊子、何首烏、荊芥五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可從各藥物功效來分析:

  • 苦參: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直指病因中的「濕」與「蟲」,為方中主藥。
  • 威靈仙: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針對「風」邪,並能舒緩疼痛症狀。
  • 蔓荊子: 雖古文主要記載其疏肝解鬱、明目退翳之效,但蔓荊子亦有疏散風熱的功效,在此方中可輔助祛風。
  • 何首烏: 滋陰補腎,針對「五臟壅毒」,扶正以祛邪。
  • 荊芥: 發表透疹、疏散風寒,可將體內之風邪透發於外。

五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祛風除濕、殺蟲止癢、滋陰補腎之效。方中以苦參、威靈仙為主,針對病因「風」、「濕」、「蟲」;以何首烏扶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荊芥、蔓荊子疏散風熱,透邪外出。

此外,古文還提到「仙子散」可「為細末,二錢調酒日三吞」,提示其內服用法;並有「卷作筒,燒煙燻之」的外用方法,內外合治,以增強療效。

總體而言,「仙子散」針對「遍身瘡疥,經年舉發者」的病因病機,通過清熱燥濕、祛風除濕、殺蟲止癢、滋陰補腎等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苦參、威靈仙、蔓荊子、何首烏、  、荊芥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食前酒調服,日2-3服。
忌發風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苦寒,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仙子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 組成:苦參、威靈仙、蔓荊子、何首烏、、荊芥各等分。 主治:遍身瘡疥,經年舉發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