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風丹

迎風丹

YING FENG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胃經 12%
腎經 12%
心經 12%
脾經 6%
小腸經 6%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膽經 6%
肺經 6%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迎風丹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祛風濕燥濕健脾的功效。

蒼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散寒、健脾利濕之效。迎風丹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而蒼朮可以有效祛除風寒濕邪,並改善脾胃功能,使濕邪不困脾胃,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蒼朮還可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使藥效更佳。

迎風丹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精血,烏髮養顏: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精血、烏髮養顏之功效。迎風丹常用於治療因風寒侵襲引起的感冒、鼻塞、流涕等症,而何首烏可滋養肝腎,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毛髮枯黃、面色蒼白等症狀,提升整體體質,增強抵抗力。
  2.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何首烏具有滋補肝腎、益氣生精、延緩衰老等功效。迎風丹常用於治療因體質虛弱而容易受風寒侵襲的患者,何首烏可補虛固本,提高抵抗力,增強機體對風寒的抵抗能力,減少感冒等症的發生。

迎風丹中包含荊芥,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 疏散風寒:荊芥辛溫,善於疏散風寒,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風、鼻塞等症狀,而迎風丹主治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
  • 止癢止痛:荊芥亦有止癢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皮膚風疹、瘙癢等,迎風丹亦能治療因風寒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

因此,荊芥的疏散風寒和止癢止痛作用,與迎風丹的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提升療效。

迎風丹中加入苦參,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燥濕: 苦參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對於因濕熱內蘊而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迎風丹所治療的風疹、濕疹等皮膚病,常伴隨濕熱之邪,故以苦參清熱燥濕,以達到改善皮膚症狀的效果。
  2. 殺蟲止癢: 苦參亦具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皮膚上的寄生蟲及細菌,緩解皮膚瘙癢症狀。迎風丹中加入苦參,除了清熱燥濕外,更能發揮其殺蟲止癢作用,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迎風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明確主治「白癜風」。古代中醫理論中,白癜風(又稱「白駁風」)多歸因於「風邪襲表、氣血失和」或「風濕蘊鬱肌膚」,導致皮膚色素脫失。本方以祛風燥濕、調和氣血為核心,針對風邪夾濕、血虛風燥的病理機制。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配伍意義

  1. 蒼朮

    • 辛香苦溫,擅長「燥濕健脾、祛風散邪」,能除肌表濕濁,切中白癜風「濕鬱肌膚」之病機。
    • 現代觀點:蒼朮含揮發油(如蒼朮酮),可能調節免疫並抑制過度炎性反應,間接影響色素代謝。
  2. 何首烏

    • 滋養肝腎、益精血,兼能祛風。白癜風患者常見血虛或肝腎不足,何首烏補虛以固本,助膚色恢復。
    • 現代研究:含蒽醌類化合物,或可抗氧化、促進黑色素細胞活性。
  3. 荊芥穗

    • 辛溫解表,善祛「血中之風」,宣散肌表風邪。中醫認為白癜風與「風邪郁腠理」相關,荊芥穗可透邪外出。
    • 揮發油成分可能改善局部微循環,利於藥力達表。
  4. 苦參

    • 苦寒清熱燥濕,祛風殺蟲,針對濕熱鬱蒸肌膚之證。其性雖寒,與蒼朮、荊芥溫性相制,共成疏風祛濕之效。
    • 現代應用:苦參鹼有抗炎、調節免疫作用,或減輕皮膚異常免疫攻擊。
  5. 肥皂角

    • 作為賦形劑兼藥用,其辛溫滑利之性可「滌垢祛風」,助諸藥透皮吸收。熬膏為丸,緩釋藥效。

配伍邏輯

  • 祛風為主,燥濕為輔:荊芥穗、蒼朮宣散風邪,苦參清濕熱,何首烏調血扶正,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原則。
  • 內外兼治:內服藥調和氣血,肥皂角膏外達肌表,形成由內至外的協同作用。
  • 攻補兼施:何首烏補益肝腎,蒼朮、苦參攻邪,避免祛風燥濕過猛傷正。

三、潛在作用機制推論

  1. 調節免疫:苦參、蒼朮可能抑制異常免疫反應,減少黑色素細胞破壞。
  2. 改善微循環:荊芥穗、蒼朮辛散之力或促進皮膚血流,利於色素沉著。
  3. 抗氧化與營養支持:何首烏提供補益作用,中和自由基對黑色素細胞的損傷。

此方體現中醫「風濕同治、標本兼顧」思路,以祛邪為先,輔以養血,契合古代對白癜風「風濕搏於肌膚,氣血失榮」的認識。

傳統服藥法


蒼朮、何首烏、荊芥穗、苦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好肥皂角三斤(去皮弦)於瓷器內熬為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空心酒、茶任下。
忌一切動風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2. 對本方劑過敏者禁用。
  3. 本方劑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皮膚異色症

相同名稱方劑


迎風丹,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三引《經驗秘方》。 組成:蒼朮、何首烏、荊芥穗、苦參各等分。 主治:白癜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