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型膽石湯

濕熱型膽石湯

SHI RE XING DAN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傷科學》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膽經 14%
肺經 11%
胃經 10%
脾經 10%
膀胱經 7%
腎經 7%
三焦經 5%
心經 5%
小腸經 2%
大腸經 2%
心包經 1%
肝經
膽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三焦經
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濕熱型膽石湯中加入金錢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濕退黃: 金錢草性寒,味甘,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化石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於膽囊,導致膽石形成的病症,金錢草能清熱利濕,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膽石排出。
  2. 解毒消炎: 金錢草還具有解毒消炎的作用,可以緩解膽囊炎症,減輕疼痛,並促進膽囊功能的恢復。

因此,金錢草在濕熱型膽石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有效地改善濕熱型膽石症狀。

濕熱型膽石湯中加入雞內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濕化石: 雞內金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消積、利濕化石的功效。濕熱型膽石患者,常伴隨濕熱內蘊,阻塞膽道,雞內金可利濕化熱,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膽石的排出。
  2. 消積化瘀: 雞內金還具有消積化瘀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積滯,促進膽石的溶解,並改善膽囊周圍的瘀血,緩解疼痛不適。

總之,雞內金在濕熱型膽石湯中,發揮著利濕化石、消積化瘀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促進膽石排出。

濕熱型膽石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基於其行氣止痛的功效。

膽石症常伴有肝氣鬱結、氣機阻滯,導致疼痛難忍。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疏肝利膽的功效。其可疏通肝膽氣機解除肝氣鬱結,並緩解疼痛,進而促進膽石排出

此外,木香還能健脾胃,改善濕熱型膽石症患者常伴有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濕熱型膽石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茵陳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的功效。濕熱型膽石症患者常伴有濕熱內蘊,茵陳蒿可清熱利濕,解除濕熱對膽囊的影響,有助於膽石的排出。
  2. 疏肝利膽:茵陳蒿亦具有疏肝利膽的功效。膽石症患者常伴有肝氣鬱結,導致膽汁分泌不暢,進而形成膽石。茵陳蒿能疏肝理氣,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膽石的溶解和排出。

濕熱型膽石湯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膽石症多因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延胡索可疏通肝氣,緩解肝鬱,從而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消石通淋:延胡索不僅能疏肝理氣,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膽石形成與濕熱瘀阻有關,延胡索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消散膽結石,促進尿液排出,達到消石通淋的效果。

濕熱型膽石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功效。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能清泄肝膽濕熱,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溶解膽石。

此外,梔子還能抑制膽管炎症,改善膽汁淤積,從而緩解膽石症的症狀。因此,梔子在濕熱型膽石湯中,扮演著清熱利濕、化石止痛的重要角色。

濕熱型膽石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利膽退黃:柴胡味苦性微寒,具有疏肝解鬱、利膽退黃的功效。濕熱蘊結於膽,可致肝氣鬱滯,膽汁分泌受阻,導致膽石形成。柴胡能疏肝理氣,解鬱散結,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膽石排出。
  2. 清熱利濕,化濕解毒:柴胡還具有一定的清熱利濕作用,可協助其他藥物清熱利濕,化解膽道濕熱,防止濕熱壅滯膽道,加重膽石形成。

總之,柴胡在濕熱型膽石湯中,發揮疏肝解鬱、利膽退黃及清熱利濕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型膽石症。

濕熱型膽石湯中加入虎杖,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功效。

虎杖性寒,入肝、腎經,能清熱利濕,對於濕熱蘊結於膽囊,導致膽汁鬱滯而形成膽石的病症,具有很好的療效。此外,虎杖還具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膽囊周圍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有助於化解膽石。

因此,虎杖在濕熱型膽石湯中,可以起到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促進膽石溶解的作用。

濕熱型膽石湯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化痰止痛: 石菖蒲性辛溫,入心、脾、腎經,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痛之效。膽石症多因濕熱內蘊,阻滯氣機,導致肝膽氣血運行不暢,產生疼痛。石菖蒲可清利濕熱,化解痰濁,使氣機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2. 開竅醒神,安神定志: 石菖蒲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安神定志之效。膽石症患者常伴隨精神緊張、失眠等症狀,石菖蒲可通過開竅醒神,安神定志,減輕患者精神壓力,改善睡眠。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濕熱型膽石湯]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專治「膽石症」,針對濕熱蘊結肝膽所致之證候。古代中醫認為,膽石形成多因肝氣鬱滯、濕熱內蘊,煎熬膽汁而成砂石。症狀常見右脅脹痛、口苦咽乾、黃疸、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等。本方通過疏肝利膽、清熱利濕,使膽道通暢,濕熱得泄,以消石排石。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利濕、排石通淋

  • 金錢草(1兩):利濕退黃、通淋排石,為治膽石、尿石要藥,能促進膽汁分泌,鬆弛膽道平滑肌。
  • 茵陳(1兩)+溪黃草/虎杖(1兩):清熱利濕退黃,茵陳為治黃疸首藥,虎杖兼能化瘀解毒,合用之強化肝膽濕熱清除。
  • 山梔子(3錢):清泄三焦濕熱,助膽汁下行,緩解鬱熱所致煩躁、口苦。

2. 疏肝理氣、解鬱止痛

  • 柴胡(3錢):疏肝解鬱,宣暢膽氣,為肝膽經引藥,緩解脅痛。
  • 木香(5錢,後下):行氣止痛,調理脾胃氣滯,與柴胡協同化解肝膽氣機壅塞。
  • 延胡索(3錢):活血行氣止痛,針對膽石阻滯氣血之劇痛。

3. 消積化石、健脾助運

  • 雞內金(5錢):健脾消積、化石通淋,既能助消化,又能緩解膽石堅結。
  • 石菖蒲(3錢):化濕和胃,開竅豁痰,防止濕濁蒙蔽膽腑氣機。

4. 化膿潰堅加減(兼治感染)

  • 土鱉、骨碎補、白及:針對膽石合併化膿(如膽囊炎膿瘍)。土鱉破瘀消腫,骨碎補續傷止痛,白及斂瘡生肌,共奏消炎排膿之效。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利濕熱」為主軸,結合「疏肝理氣」與「消石通絡」:

  1. 濕熱得清(金錢草、茵陳、梔子、溪黃草)→減少膽汁瘀滯。
  2. 氣機得暢(柴胡、木香、延胡索)→緩解膽道痙攣,助石排出。
  3. 砂石得化(雞內金、金錢草)→逐步溶石消積。
  4. 兼症得控(化膿加土鱉等)→防止熱毒腐肉成膿。

全方標本兼顧,既祛濕熱之因,又解結石之果,符合中醫「六腑以通為用」的膽腑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金錢草1兩,雞內金5錢,木香5錢(後下),茵陳1兩,延胡索3錢,山梔子3錢,柴胡3錢,溪黃草(或虎杖)1兩,石菖蒲3錢。
如化膿,加土鱉5錢,骨碎補5錢,白及5錢。
疏肝利膽,清熱利濕。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前應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濕熱型膽石湯, 出處:《外傷科學》。 組成:金錢草1兩,雞內金5錢,木香5錢(後下),茵陳1兩,延胡索3錢,山梔子3錢,柴胡3錢,溪黃草(或虎杖)1兩,石菖蒲3錢。 主治:疏肝利膽,清熱利濕。主治:膽石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