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全苦寒救補湯中加入石膏,主要目的是清熱瀉火,緩解因熱邪入體而引起的各種症狀。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解毒消腫的功效。
此方以補益氣血為主,但同時考慮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熱邪鬱積的情況。石膏的加入可平衡補益之性,防止溫燥傷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使補而不滯,達到溫補清熱、扶正祛邪的效果。
十全苦寒救補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有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十全苦寒救補湯的主要功效為補氣血、清熱解毒,而黃芩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平衡補藥的溫燥之性,防止補過度而生邪。
- 降火除煩:十全苦寒救補湯常用於治療熱病後體虛、氣血不足、心煩口渴、睡眠不佳等症。黃芩能降火除煩,清心安神,有助於緩解患者心煩、口渴、失眠等症狀,配合其他補藥,達到滋陰補虛、清熱解毒的效果。
十全苦寒救補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能抑制體內熱毒的蔓延,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避免熱毒過盛而導致病情加重。
- 抑制邪熱: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因外感熱邪導致的氣血兩虛、正氣不足之症。黃連的苦寒之性可以抑制邪熱的侵入,防止熱邪進一步侵犯機體,為補益氣血創造有利條件。
因此,黃連在十全苦寒救補湯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抑制邪熱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達到補虛救弱、扶正祛邪的效果。
在中藥方劑「十全苦寒救補湯」中,犀角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犀角性寒味甘,能夠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高熱、出血等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犀角現在受到國際保護,現代配方通常會使用替代藥材,如水牛角等。
十全苦寒救補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積:枳實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寬胸散結之效。該方劑以補氣血爲主,但若氣滯血瘀,則補藥難以發揮功效。枳實可助其行氣活血,使補氣血之效更加顯著。
- 緩和藥性:十全苦寒救補湯爲滋補性方劑,若單以溫熱補藥組成,容易造成燥熱之弊。枳實的寒涼之性,可緩和方劑的溫熱之性,防止過補傷陰,使藥性更趨平和。
因此,枳實的加入不僅能有效地改善氣滯血瘀,更能使十全苦寒救補湯的功效更趨完善。
十全苦寒救補湯中使用芒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解毒: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通便解毒之效。方中苦寒之性,主治熱毒壅盛、內陷心包,而芒硝可助其瀉熱解毒,疏通經絡,使寒涼之氣得以降伏熱邪,達到清熱解毒之目的。
- 活血化瘀: 芒硝亦可活血化瘀,利水消腫。方中以苦寒之性救治熱毒,易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而芒硝可幫助活血化瘀,使藥力通達病所,更好地發揮藥效。
綜上所述,十全苦寒救補湯中加入芒硝,可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治療熱毒壅盛、內陷心包之症的目的。
「十全苦寒救補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降燥生津: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降燥生津的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後期,陰虛津傷,出現口乾咽燥、心煩失眠等症狀。知母可以清熱除煩,滋陰生津,緩解患者的燥熱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協調藥性: 知母與其他藥材如生地、麥冬等配合,能夠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知母的清熱瀉火之性,可以防止其他滋陰補虛藥材的過度滋膩,避免藥性偏寒而影響藥效。
總而言之,知母在「十全苦寒救補湯」中起到清熱瀉火、降燥生津的作用,同時也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平衡藥性,增強療效。
主治功效
十全苦寒救補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文分析,十全苦寒救補湯主要針對熱毒內陷、臟腑實熱之證,其治療原理為清熱解毒、攻下積滯、救陰存液。
主治病證:
- 熱毒熾盛之裡證: 無論傷寒傳變、疫毒直中,或因誤服溫補藥物導致的熱毒內陷,凡見舌紅、深紅星、黑苔、黑斑、黑刺、黑瓣等,皆為熱毒深重之象,此方皆可適用。
- 臟腑實熱: 如心肝脾胃等臟腑實熱,導致大熱、大渴、煩躁、譫語、便秘、口乾、皮膚燥癢等症狀。
- 瘟疫熱毒: 瘟疫之邪熱內攻,導致高熱不退,神昏譫語,甚則出現黑苔、黑瓣等重危之候。
- 宿食積滯化熱: 因宿食積滯,鬱久化熱,導致腹痛、瀉痢或秘結、大渴等症狀。
- 熱毒損傷陰液: 熱邪深重,灼傷陰液,導致口乾、舌燥、少津等陰虛之象,此方亦可急用。
- 特定舌象: 例如白苔中黑點、白苔黑斑、白苔黑刺、黃苔黑斑、黃苔膈瓣、邊紅通尖黑干舌等。這些舌象均指向臟腑實熱,且熱勢較重的情況。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 方中石膏、黃芩、黃連、犀角均為清熱解毒之藥,可清解臟腑之熱毒,減輕熱毒對機體的損害。
- 攻下積滯: 枳實、芒硝、大黃等具有消食導滯、破氣化痰、軟堅散結、通便導滯之功,能將體內積滯之熱毒攻下,避免熱毒進一步深入。
- 救陰存液: 知母可滋陰清熱、潤燥生津,可防止熱邪進一步耗傷陰液,從而達到救陰存液之目的。
- 急投重劑: 古文強調此方需「不次急投」,表明對於熱毒深重之證,需重用藥物,連續服用,直至症狀明顯改善,舌象轉為正常。
- 舍脈從舌: 在危重情況下,脈象往往難以準確判斷,此方應用時強調「舍脈憑舌」,根據舌象來判斷病情,並決定是否使用此方。
- 針對熱毒所致之特殊症狀: 方中藥物可針對熱毒導致的具體症狀,如大熱、大渴、狂亂、譫語等,進行綜合治療。
- 截斷病勢傳變: 針對熱邪傳入三陰之證,此方可截斷病勢,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總結:
十全苦寒救補湯是一張針對熱毒深重之證的峻劑,以清熱解毒、攻下積滯、救陰存液為主要治療手段,適用於多種因熱毒內陷導致的危重病證,特別是出現上述舌象時,應不次急投,以挽救患者生命。
傳統服藥法
生石膏8錢,青子芩6錢,生綿紋3錢,川連2錢,白犀角2錢,真樸1錢,小枳實1錢半,芒消3錢,生川柏4錢,白知母6錢。
上藥不拘時刻及劑數,頻頻急投。
瘟病余於辛卯七月,道出清江浦,見船戶數人,同染瘟病,渾身發臭,不省人事,就地醫者,懼雲不治,置之岸上,徐俟其死。余目擊心憫,姑往診視,皆口開吹氣,人事不省,舌則黑苔黑瓣底。其親人向余求救,不忍袖手,即用此方,惟生石膏加重四倍,循環急灌,一日夜連投多劑,病人陸續瀉出極臭之紅黑糞甚多,次日即神識稍清,舌中黑瓣亦漸退,復連服數劑,三日皆痊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全苦寒救補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解暑的功效。因此,它適合用於治療瘟病。但是,如果患者有脾胃虛寒、氣血虛弱等症狀,則不宜服用本方。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全苦寒救補湯, 出處:《重訂廣溫熱論》卷二引梁玉瑜方。 組成:生石膏8錢,青子芩6錢,生綿紋3錢,川連2錢,白犀角2錢,真朴1錢,小枳實1錢半,芒消3錢,生川柏4錢,白知母6錢。 主治:瘟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