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一味能消丸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對於脘腹脹痛、食積不化、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除濕止瀉: 木香還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脾虛濕困所致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十一味能消丸中加入木香,能夠綜合發揮其行氣止痛、健脾消食、除濕止瀉等功效,對於治療脾胃不和、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
十一味能消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能緩解因寒邪犯胃所致的胃寒、嘔吐、腹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和胃降逆的效果。
- 助藥力: 生薑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十一味能消丸的主要功效為消腫止痛,加入生薑可以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十一味能消丸中包含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收斂止瀉: 訶子味酸澀,性收斂,可收斂腸道,固澀止瀉,適用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
- 清熱解毒: 訶子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適用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等症。
十一味能消丸整體方劑以瀉火解毒、消腫止痛為主要功效,而訶子的收斂止瀉及清熱解毒功效,正好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因此被納入方劑之中。
十一味能消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麝香性溫,走竄力強,能通經活絡,散瘀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開竅醒神,鎮痛止痙: 麝香芳香走竄,能入心經,開竅醒神,對於神志昏迷、中風昏厥等症,能起到一定的救治作用。
因此,十一味能消丸中加入麝香,可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及開竅醒神、鎮痛止痙的功效,增強方劑整體的治療效果。
十一味能消丸中包含大黃,主要是由於大黃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在方劑中起到以下作用:
- 瀉熱通便:十一味能消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便祕、腹痛、黃疸等症。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利濕熱,有助於解除濕熱蘊結,促進排便通暢。
- 清熱解毒:大黃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幫助清除濕熱毒素,減輕患者的發熱、口苦、煩躁等症狀。
因此,大黃在十一味能消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十一味能消丸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利濕化石: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化石之效。能有效治療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小便不利、尿路感染、尿石症等症狀,並可降低尿液中的草酸鹽含量,預防結石形成。
- 配伍增效: 寒水石與其他藥材如滑石、車前子、海金沙等共同作用,共同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可增強藥效,提升治療效果。
十一味能消丸的組成中包含硇砂,主要原因在於其具備獨特的藥理特性。硇砂,亦稱為“硝石”,在中醫藥中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這使得它在處理某些病症時尤其有效,特別是與熱毒相關的疾病。硇砂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消化系統的健康,並且能加速體內的廢物排除,對於改善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有顯著的效果。
此外,硇砂本身的性味屬於寒,適合用於一些因熱引起的病症,能夠平衡體內的陰陽,協調臟腑功能。因此在十一味能消丸的方劑中,硇砂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整體的療效,還豐富了該方劑的組合,使其在針對多個症狀時更具針對性和整體性,能夠更好地發揮消腫、解毒的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十一味能消丸主治婦科瘀滯諸症,其核心在於「化瘀行血,通經催產」。
- 經閉、月經不調:因方中多峻烈破血之品,適用於血瘀實證所致經血閉阻、週期紊亂,非虛證適用。
- 難産、胎盤不下:透過破血逐瘀之力,助胎衣剝離、促產道通暢,屬古代危急症應急之用。
- 産後瘀血腹痛:針對惡露不下、瘀阻胞宮的劇痛,以攻逐為主,非産後血虛者可輕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破血逐瘀為君:
- 大黃、硇砂、鹼花:大黃瀉下通瘀,硇砂腐蝕消積,鹼花(藏藥「浦多」)軟堅散結,三藥合攻有形瘀血,開通下焦閉塞。
- 蛇肉(麝香制):借麝香辛竄之性,引藥透達胞宮,搜剔深層瘀滯。
2. 行氣活血為臣:
- 土木香、野薑:土木香理三焦滯氣,野薑(藏藥「嘎加」)溫散寒凝氣滯,助血隨氣行。
- 小葉蓮(藏藥「蘇曼嘎布」):藏醫傳統用於活血催産,協調子宮收縮。
3. 軟堅清熱佐制:
- 寒水石(煅):清熱制約諸藥燥烈,防瘀久化熱。
- 沙棘膏、訶子:沙棘潤腸緩瀉,訶子收斂固腸,一瀉一收,調節大黃峻瀉之弊。
- 方海(螃蟹甲):化瘀散結,助消癥積。
治療原理:
全方以「通瀉」為綱,結合藏藥特色,透過:
- 氣血並治:行氣藥推動血行,破血藥直搗瘀結,適用於氣滯血瘀交阻之重症。
- 寒熱調控:大黃、寒水石性寒,硇砂、鹼花性熱,避免寒凝血瘀或熱傷陰血。
- 臟腑兼顧:瀉大腸(大黃)以通胞宮,符合「腑病治臟」思路,亦防瘀熱上攻。
此方體現藏漢醫融合思維,攻邪為先,適用體實瘀重者,符合古代對「峻劑通經」的應用場景。
傳統服藥法
土木香30克,小葉蓮50克,野薑40克,沙棘膏38克,訶子(去核)75克,蛇肉(麝香制)25克,大黃90克,方海25克,寒水石(煅)100克,硇砂17克,鹼花125克。
化瘀行血,通經催產。
上為細末,過篩,混勻,水泛為丸,曬乾,即得。
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
- 本方有活血化瘀作用,服用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一味能消丸, 出處:《中國藥典》一部。 組成:土木香30g,小葉蓮50g,野薑40g,沙棘膏38g,訶子(去核)75g,蛇肉(麝香制)25g,大黃90g,方海25g,寒水石(煅)100g,硇砂17g,堿花125g。 主治:化瘀行血,通經催産。主治:用於經閉,月經不調,難産,胎盤不下,産後瘀血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