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湯丸

催湯丸

CUI T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5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肺經 21%
脾經 15%
大腸經 14%
肝經 8%
膽經 8%
三焦經 8%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催湯丸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催湯丸主治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能行氣散寒,溫暖脾胃,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消化。
  2. 健脾和胃: 木香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催湯丸中加入木香,可增強其健脾和胃的功效,提高療效。

催湯丸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溫通經絡,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2. 緩解藥性: 部分藥材性寒或偏涼,容易導致患者脾胃受寒,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生薑溫中散寒,可緩解藥性,保護脾胃,提高藥物安全性。

此外,生薑還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化痰等作用,進一步增強催湯丸的療效。

催湯丸方劑中加入訶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固澀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收斂,具有良好的固澀止瀉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弱、腸道失調導致的泄瀉,訶子能夠收斂腸道,減少水分流失,起到止瀉的效果。
  2. 保護腸胃:訶子還具有保護腸胃的功能。其含有豐富的單寧酸,能緩解腸胃黏膜的炎症,修復受損的腸道組織,並減少胃酸分泌,降低胃潰瘍的風險。

因此,催湯丸中加入訶子,一方面有助於止瀉,另一方面可以保護腸胃,綜合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催湯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古用於「感冒初起,咳嗽頭痛,關節痠痛」,其主治方向以「外感風寒濕邪」為核心,屬表證兼見氣滯、痰濕之證。頭痛、關節痠痛為風寒濕侵襲肌表經絡;咳嗽則為邪氣犯肺,肺氣不宣所致。方中藥物組合體現「解表散邪、宣肺止咳、行氣化濕」三大方向,符合傳統中醫「解表祛濕、理氣和中」的治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析

  1. 解表散寒,祛風濕止痛

    • 土木香(行氣祛濕)、野薑(辛溫散寒)為君藥,辛溫解表,散寒化濕,針對感冒初起之惡寒、頭痛。
    • 懸鈎子莖土藤蓼塊根糙蘇,三者均具祛風濕、通絡止痛之效,協同緩解關節痠痛,尤適於濕邪偏重者。
    • 此組藥物共性在於「辛散溫通」,開泄腠理,驅邪外出。
  2. 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 訶子余甘子毛訶子三果,性涼斂肺,清熱生津,配伍土木香之辛散,形成「散收並用」格局,既可防辛散過度,又能止咳化痰,調節肺氣升降。
    • 余甘子兼能解毒利咽,針對外感化熱之咽喉不適。
  3. 行氣化濕,調和中焦

    • 方中多藥具行氣之效(如土木香膏、野薑),能疏暢中焦氣機,化解濕濁停滯。氣行則濕化,濕去則痰消,間接輔助止咳。

整體配伍特點
全方以「溫散為本,兼顧清潤」,表裡雙解。解表藥配伍理氣化濕藥,契合「肺主皮毛,脾主運化」之臟腑關聯,既散外邪,又調內滯。而三果類藥物的清潤屬性,平衡溫燥,防止傷津,體現「攻邪不傷正」的組方思路。

推論延伸
此方可能對「風寒夾濕型感冒」效果顯著,尤其伴隨明顯肌肉痠痛、咳嗽痰白者。現代應用於流行性感冒,亦與其「抗病毒、鎮痛消炎」的藥理作用(如訶子含鞣質抗病原微生物,土木香揮發油促進排痰)相呼應。

傳統服藥法


土木香膏30克,土木香20克,懸鈎子莖(去皮、心)90克,土藤蓼(去皮)50克,野薑20克,訶子(去核)36克,余甘子40克,毛訶子(去核)20克,塊根糙蘇60克。
清熱解表,止咳止痛。防治流行性感冒。
以上九味,除土木香膏外,其餘土木香等八味,粉碎成粗粉,過篩,混勻。用土木香膏與水制丸,乾燥即得,每丸重4克。
水煎服,用冷水約400毫升浸泡1-2小時後,煎至約300毫升,趁熱服湯,1次1-2丸,日3次。
腎病患者慎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利咽化痰的功效,適合感冒初起,症見發熱惡寒、咳嗽、頭痛、關節痠痛等患者使用。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相關疾病


咳血頭痛感冒肺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催湯丸, 出處:《中國藥典》一部。 組成:土木香膏30g,土木香20g,懸鉤子莖(去皮、心)90g,土藤蓼(去皮)50g,野薑20g,訶子(去核)36g,餘甘子40g,毛訶子(去核)20g,塊根糙蘇60g。 主治:清熱解表,止咳止痛。防治流行性感冒。主治:感冒初起,咳嗽頭痛,關節痠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