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阿魏化痞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散結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對於痞塊所致的氣血瘀滯、疼痛,川芎能起到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作用,配合阿魏等藥物,共同疏通氣血,消散痞塊。
二、引藥入絡,協同功效: 川芎氣味芳香,能引藥入絡,促進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在阿魏化痞散中,川芎可引導阿魏、枳實等藥物深入病竈,增強其消痞散結、理氣止痛的效果。
阿魏化痞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積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補血養血的功效。阿魏化痞散主治痞塊積聚、疼痛,當歸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調和藥性: 方劑中阿魏、草果等藥性較烈,容易耗傷血氣。當歸補血養血,能調和藥性,防止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度刺激,使藥力更趨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阿魏化痞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白朮味甘苦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痰濕內阻等症狀,有助於化解痞塊。
二、配合阿魏,增強藥力:阿魏辛溫燥烈,可散結消痞,但單用易傷脾胃。白朮可補脾益氣,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並能增強阿魏化解痞塊的功效,使藥力更顯著。
因此,白朮在阿魏化痞散中起到健脾益氣、燥濕化痰、保護脾胃、增強藥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更能有效治療痞塊。
阿魏化痞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化痰止咳的功效。方中阿魏辛溫燥烈,易傷津液,赤茯苓可協同阿魏燥濕化痰,防止藥性過於燥烈。
- 健脾和胃: 赤茯苓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利用,並防止阿魏辛溫之性傷及脾胃。
因此,赤茯苓在阿魏化痞散中起到了緩和藥性、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使方劑更安全有效。
阿魏化痞散中加入紅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方中阿魏、川芎等藥材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紅花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促進瘀血消散。
- 散結消痞:化痞散主治胸中痞塊,氣血瘀滯所致的胸悶、心煩、脅肋脹痛等症。紅花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痞塊,緩解胸悶、心煩等症狀。
阿魏化痞散中包含阿魏,主要原因如下:
- 消痞散結: 阿魏性溫,味辛、苦,入肺、肝、脾經。具有消痞散結、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痰濁凝結所致的痞塊、腹痛等症狀,阿魏能有效疏通經絡,化解瘀滯,達到消痞散結的效果。
- 行氣止痛: 阿魏能理氣止痛,緩解因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等症狀。阿魏的溫通特性,能促進氣血運行,解除氣機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阿魏化痞散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軟堅散結:鱉甲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之效。對於痞塊、積聚,能起到化解、消散的作用。阿魏化痞散主治胸脘痞滿,腹脹疼痛,而鱉甲的軟堅散結作用能輔助阿魏、半夏等藥物,有效解除患者的胸腹脹滿不適。
- 清熱解毒:鱉甲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痞塊,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在阿魏化痞散中,鱉甲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化痞消積的效果。
阿魏化痞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 瀉熱通便,消痞散結: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化痞散針對的是胸脅痞滿、脘腹脹痛、食少納呆等症狀,而大黃能瀉熱通便,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解除痞滿,達到消痞散結的目的。
- 引藥下行,促進藥效:阿魏化痞散中包含多味藥物,大黃性寒,味苦,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使其藥力直達病所,增強藥效。同時,大黃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提高藥效的利用率。
主治功效
阿魏化痞散主治功效分析
阿魏化痞散,源自《外科正宗》,後亦見於《雜病廣要》、《張氏醫通》等醫書,其主治病機為「痞癖皆緣內傷過度,氣血橫逆結聚而生」。此方針對因內傷、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腹部痞塊,具有顯著的消痞散結、活血化瘀之功效。
病機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痞癖的形成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 內傷過度: 指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導致脾胃功能受損,氣機運行失調。
- 氣血橫逆: 脾胃功能受損,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鬱滯於腹部,形成結聚。
- 結聚成形: 初起時腹中僅有小塊,並伴隨牽引作痛;久則痞塊逐漸增大成形,甚者可見痞塊蠕動。此時,患者往往出現氣血衰弱、飲食減少等症狀。
方劑組成分析
阿魏化痞散的組方巧妙,涵蓋了行氣、活血、健脾、軟堅等多個方面,針對痞癖的病機進行綜合治療:
- 川芎、紅花: 兩者皆為活血行氣之藥。川芎能活血行氣、止痛散瘀,紅花則可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二者合用,能加強活血化瘀之力,疏通氣機,解除氣血鬱滯。
- 當歸: 補血調經,養血活血。在活血化瘀的同時,能養血,以防活血耗傷正氣。
- 白朮、赤茯苓: 白朮健脾燥濕、益氣固表,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二者合用,能健脾以化濕,促進水液代謝,改善脾胃功能,為氣血生化提供基礎。
- 阿魏: 消食導滯、行氣止痛,能幫助消化、解除食積,並疏通氣機,緩解腹部疼痛。
- 鱉甲: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能軟化堅硬的痞塊,散結消痞,且能滋陰潛陽,防止攻伐之劑損傷陰液。
- 大黃: 瀉下通便、清熱解毒,能盪滌腸胃積滯,清除體內熱邪,並能促進氣機下行,加速病邪排出。
- 蕎麥麵: 作為賦形劑,同時具有一定的健脾開胃之功。
治療原理
阿魏化痞散的治療原理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的:
- 活血化瘀,疏通氣機: 川芎、紅花、當歸等藥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消除瘀滯。
- 健脾化濕,扶助正氣: 白朮、赤茯苓等藥能健脾益氣,化濕利水,恢復脾胃功能,為氣血生化提供動力。
- 軟堅散結,消痞導滯: 鱉甲能軟堅散結,阿魏能消食導滯,協助消散腹部痞塊。
- 瀉下通便,清除積滯: 大黃能瀉下通便,清除腸胃積滯,使病邪下行而出。
通過以上多方面的作用,阿魏化痞散能有效消除腹部痞塊,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達到攻補兼施、祛邪扶正的治療效果。
綜合總結
阿魏化痞散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健脾利濕、軟堅散結、消積導滯為主要功效,針對因內傷、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腹部痞塊,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方中諸藥相互協同,共同發揮作用,使氣血暢通,痞塊消散,脾胃功能恢復,從根本上解決痞癖的問題。此方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原則,為治療腹部痞塊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
傳統服藥法
川芎1錢,當歸1錢,白朮1錢,赤茯苓1錢,紅花1錢,阿魏1錢,鱉甲尖(酥炙,研)1錢,大黃(酒炒)8錢,蕎麥面1兩(微炒)。
上為末。
每服3錢,好酒1鐘調稀,空心服。3日後腹痛,便出膿血為驗。
忌食生冷、腥葷等。
原書治上證,外貼乾坤一氣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阿魏化痞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川芎1錢,當歸1錢,白朮1錢,赤茯苓1錢,紅花1錢,阿魏1錢,鱉甲尖(酥炙,研)1錢,大黃(酒炒)8錢,荞麥面1兩(微炒)。 主治:痞癖皆緣內傷過度,氣血橫逆,結聚而生。初起腹中覺有小塊,舉動牽引作疼,久則漸大成形,甚者翕翕內動,斯時必氣血衰弱,飲食減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