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逐痰飲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對於痰濕壅肺、咳嗽痰多、喘息氣促等症狀,能有效祛除痰濕,通暢氣道。
- 解毒消腫: 天南星亦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瘡瘍腫毒等症。在逐痰飲中,其解毒作用可以減輕痰液毒性,幫助痰液排出,促進患者康復。
逐痰飲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逐痰飲多用於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半夏可以有效地祛除肺部濕痰,緩解呼吸不暢。
- 降逆止嘔: 半夏除了化痰外,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痰多伴有噁心嘔吐的患者,半夏可以有效地抑制嘔吐,減輕患者痛苦。
因此,半夏在逐痰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能化痰止咳,更能兼顧降逆止嘔,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逐痰飲中加入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 竹瀝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熱痰、燥痰、咳喘等症狀,竹瀝能有效清熱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
- 潤肺止咳: 竹瀝能滋潤肺燥,緩解肺熱,進一步促進痰液的稀釋和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因此,竹瀝在逐痰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治療痰多咳嗽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
逐痰飲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化痰: 生薑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效。對於寒痰、濕痰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生薑可以溫肺散寒,助藥力化痰止咳。
- 調和藥性: 生薑味辛,可以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更容易發揮療效。此外,生薑還可以增強藥物的抗菌、抗病毒作用,進一步增強逐痰飲的療效。
逐痰飲中包含瓜蔞,主要有兩大原因:
- 清熱化痰:瓜蔞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之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肺熱,而其利水作用有助於排除痰液,對於熱痰、燥痰尤為有效。
- 行氣止痛:瓜蔞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止痛功效,有助於緩解因痰阻氣道而引起的胸悶、咳嗽等症狀。此外,瓜蔞還可以促進腸胃蠕動,緩解痰阻所導致的腹部脹滿等症狀。
綜上所述,瓜蔞在逐痰飲中發揮了清熱化痰、行氣止痛的作用,使其成爲治療痰熱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的常用藥材。
逐痰飲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化痰止咳之功效。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其能散風熱,清肺熱,化痰止咳,對於風熱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痰多粘稠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白僵蠶還能息風止痙,對於因痰熱內擾導致的驚厥、抽搐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逐痰飲中加入白僵蠶,可以增強其化痰止咳的功效,並輔助治療因痰熱所致的相關症狀。
逐痰飲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化痰止咳: 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眩之效,可緩解痰液阻塞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同時,天麻還能通絡止痛,有助於改善呼吸道黏膜炎症,進一步促進痰液排出。
- 配合其他藥材: 逐痰飲通常包含其他化痰止咳的藥材,如半夏、杏仁、陳皮等。天麻與這些藥材相配,能增強藥效,起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化痰止咳、通暢呼吸的目的。
逐痰飲中加入龍齒,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化痰: 龍齒味甘鹹,性涼,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痰熱壅肺,咳喘痰多者,龍齒能清熱降火,化痰止咳,起到輔助逐痰的作用。
二、 滋陰潤燥: 龍齒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因燥熱傷肺,痰液粘稠難以咳出者,龍齒能滋陰潤燥,使痰液稀釋,易於排出。
因此,逐痰飲中加入龍齒,不僅能清熱化痰,也能滋陰潤燥,有助於達到化痰止咳的目的。
逐痰飲中加入石菖蒲,主要是利用其開竅醒神,化痰止咳的功效。
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肺經。其揮發油中含有菖蒲酮等物質,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促進呼吸道分泌,有助於痰液排出。同時,石菖蒲還能溫肺化痰,對於寒痰、濕痰都有效。
因此,在逐痰飲中加入石菖蒲,可增強其化痰止咳之效,並輔助醒神開竅,提高藥效。
逐痰飲中包含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開竅醒神,化痰止咳:遠志性味苦甘,入心、肺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之效。逐痰飲旨在治療痰多咳喘,而遠志可以開通心肺之氣,使痰液易於排出,並能改善因痰阻所致的神志不清。
-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逐痰飲中其他藥材如杏仁、貝母等,也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而遠志可與之相輔相成,增強其化痰止咳的效果。此外,遠志還能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引起的燥咳,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逐痰飲中加入附子,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 寒痰凝滯: 逐痰飲主治寒痰凝滯,而附子性熱,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附子溫陽化氣,有助於驅散寒痰,使痰液易於排出。
- 溫陽助氣: 寒痰常伴隨陽氣不足,附子溫陽補氣,可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痰液排出。
雖然附子性熱,但與其他藥物配伍得當,可以避免燥熱之弊,發揮其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逐痰飲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癲癇,有六畜之聲」,即癲癇發作時患者發出如犬吠、羊叫、牛鳴、雞啼、豬嚎等異常聲音。古人認為此症與「風痰上擾、痰迷心竅」有關,痰濁阻滯經絡,干擾心神,導致形聲異變,故以逐痰開竅、熄風定驚為核心治法。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逐痰化痰
- 南星、半夏:辛溫燥烈,善祛風痰,尤宜於風痰閉阻經絡之癲癇。
- 竹瀝、薑汁:竹瀝清熱滑痰,薑汁溫化寒痰,二者合用既可助南星、半夏化痰,又能制其燥性。
- 瓜蔞:甘寒潤肺,寬胸滌痰,防燥藥傷陰。
2. 熄風定驚
- 僵蠶、天麻:熄內風、止痙攣,針對癲癇抽搐及風痰上攻之症。
- 龍齒:重鎮安神,平息肝風內動。
3. 開竅醒神
- 石菖蒲、遠志:化痰開竅,醒腦寧心,改善痰迷心竅所致的神識昏蒙。
4. 溫陽固本
- 附子:大熱之品,溫補腎陽,助氣化以消痰飲,兼防寒涼藥傷陽。
5. 隨症加減
- 六畜聲對應加藥:以五行臟象推論,異聲與五臟失調相關。如:
- 犬吠(肝鬱)加柴胡:疏肝解鬱。
- 羊叫(心火)加黃連:清心瀉火。
- 牛鳴(肝旺)加白芍:柔肝緩急。
- 雞啼(肺熱)加黃芩:清肺熱。
- 豬嚎(腎虛火)加知母:滋陰降火。
6. 吐法輔助
- 茶子煎湯催吐:先空腹飲用,引發吐法以直接祛除胸膈痰涎,屬「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攻邪思路,虛者需先補後攻。
邏輯推理與整體功效
此方以「化痰—熄風—開竅」為軸心:
- 攻逐痰濁:以南星、半夏為主,配伍竹瀝、瓜蔞,兼顧痰熱與寒痰。
- 控制發作:僵蠶、天麻、龍齒協同止痙定驚,治標以急。
- 調神治本:菖蒲、遠志通竅,附子溫陽,從根本調節氣化功能,減少痰再生。
- 辨聲施治:加味藥針對五臟失衡,體現中醫「五音應五臟」的辨證思維。
總結:逐痰飲通過多層次化痰、熄風、調神,專治痰迷心竅之癲癇異聲,結合吐法強化祛邪,反映古代「痰為癇病之源」的理論與臨證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南星、半夏、竹瀝、薑汁、瓜蔞、僵蠶、天麻、龍齒、石菖蒲、遠志、附子。
聲如犬吠,加柴胡,如羊叫,加黃連,如牛叫,加白芍,如雞鳴,加黃芩,如豬叫,加知母。
先一夕勿食,次早搗茶子煎湯,束小腹飲之即吐。虛者先補後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逐痰飲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不宜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逐痰飲, 出處:《醫碥》卷四。 組成:南星、半夏、竹瀝、薑汁、瓜蔞、僵蠶、天麻、龍齒、石菖蒲、遠志、附子。 主治:癲癇,有六畜之聲。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