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竹瀝解疫煎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止痛涼血之效。疫病多為熱毒入侵,而黃連可清熱解毒,抑制病邪,避免病情加重。此外,黃連亦可清心火,緩解由疫病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
總之,黃連在竹瀝解疫煎中起着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疫病患者的病情。
竹瀝解疫煎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能清熱瀉火,瀉肺熱、除肝火、降胃火,並能解毒消腫,涼血止血。
疫病多由外邪入侵,致使肺熱壅盛、氣機不利,黃芩清熱解毒,能解疫毒,同時也能清熱瀉肺,緩解肺熱壅盛,使氣機通暢,達到解疫之效。
竹瀝解疫煎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可清熱瀉火,尤其善於清解心火、肺火,並能涼血解毒。疫病多伴有發熱、口渴、心煩、咽喉腫痛等熱毒症狀,梔子可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壅盛所致的症狀,輔助竹瀝清熱解毒,降低疫病的危害。
此外,梔子亦可利濕通淋,有助於清除體內積熱濕毒,進一步增強解毒功效,提高機體抵抗力。
竹瀝解疫煎方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功效。
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竹瀝解疫煎乃針對疫病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黃疸等症,龍膽草可清熱瀉火,解毒利濕,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化濕退黃之目的,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竹瀝解疫煎」方劑中包含「白僵蠶」,其原因主要有二:
-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功效,可針對疫病所致的熱毒、痰濕、氣滯等病症,起到清熱解毒、通腑化痰的作用。
- 疏風解表,止痙定驚:白僵蠶亦有疏風解表、止痙定驚之效,對於疫病引起的發熱、咳嗽、痙攣等症,可起到疏風散寒、鎮靜安神的作用。
白僵蠶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竹瀝、金銀花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疏風解表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疫病的目的。
竹瀝解疫煎是一個傳統中藥方劑,其中天南星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其重要性。天南星性味辛、冷,具有化痰解毒、行氣止痛的功效。在防治疫病的過程中,天南星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痰濕,減輕由於疫毒引起的腫脹及不適感。
此外,由於天南星對呼吸系統的有益影響,它能幫助改善肺部功能,增強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這對於疫病的預防與治療至關重要。此外,天南星還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也為此方劑增添了療效。總體來看,天南星在竹瀝解疫煎中,通過其化痰、解毒及強化免疫的特性,形成了多方位的防護效果,提升了此方劑的整體療效,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竹瀝解疫煎方中加入瓜簍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瓜簍仁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渴的功效。竹瀝解疫煎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肺所致的疫病,而瓜簍仁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肺部的熱毒,緩解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
- 利肺化痰: 瓜簍仁亦具有利肺化痰的作用,可以幫助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阻塞,對於疫病引起的肺氣不宣、痰液阻塞也有輔助治療效果。
因此,竹瀝解疫煎中加入瓜簍仁,可以發揮清熱解毒、利肺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疫病,改善患者的症狀。
竹瀝解疫煎方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竹瀝解疫煎乃針對疫病引起的發熱、咳嗽、痰多等症,川貝母可有效清熱解毒,化解痰濁,緩解患者的呼吸道症狀。
- 潤肺止咳: 川貝母兼具潤肺止咳功效,能滋潤肺燥,減少咳痰,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肺部狀態,增強抵抗力。
因此,竹瀝解疫煎中加入川貝母,不僅能清熱化痰,更能潤肺止咳,達到綜合緩解疫病症狀的效果。
竹瀝解疫煎方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解表,理氣止咳: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風解表、理氣止咳之功效。其辛散之性可宣肺散寒,化痰止咳,配合竹瀝清熱解毒,共同作用於外感風寒、咳嗽痰多等症,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 輔助竹瀝清熱解毒:竹瀝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橘紅性溫,可緩和竹瀝的寒性,避免其過寒傷胃,同時還能助其清熱解毒,提高藥效。
竹瀝解疫煎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半夏性微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疫病多伴有濕熱鬱結,痰濁內阻,半夏可清熱化痰,使邪氣得以宣泄,利於恢復。
- 解毒止痙:半夏亦有解毒止痙之效,能緩解疫病引起的發熱、痙攣、昏迷等症狀。同時,半夏能和竹瀝、甘草等藥材相配伍,增強解毒抗疫的功效。
因此,半夏在竹瀝解疫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清熱化痰,又能解毒止痙,為治療疫病提供多方面的幫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瀝解疫煎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痰疫」,係因外感疫癘之氣(傳染性邪氣),與內在風、火、痰三邪相搏,鬱閉心神所致。初起症狀輕微(頭痛、身拘、寒熱、腹脹痛),但病情驟變,迅即出現神志異常(妄見鬼神、狂言直視)、津液壅滯(吐涎沫、流涕)、肢體躁擾(奔走狂叫)等症。脈象沉緊而數,反映邪深伏於內,鬱而化熱;身體或熱或不熱,則因痰濁閉阻,熱象未必外發。整體病機為「痰熱夾疫,蒙蔽清竅」,屬急症危候。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竹瀝
- 性寒滑利,善清熱化痰、開竅通絡,用量獨重(半至一鐘),針對痰熱膠結之核心病機。《本草衍義》稱其「通經絡,透痰涎」,直接瓦解痰火壅滯。
臣藥:黃連、黃芩、梔子、膽草
- 苦寒直折火熱:黃連清心火,黃芩瀉肺熱,梔子通瀉三焦,膽草降肝膽實火,四藥合圍疫毒鬱火,切斷痰熱生成之源。
佐藥:僵蠶、膽星、蔞仁、川貝
- 僵蠶祛風化痰、息風止痙,針對風邪引動痰火之肢體躁擾;
- 膽星豁痰開竅,專治痰迷神昏;
- 蔞仁潤腸通便,川貝潤肺化痰,二者使痰從下消,共助竹瀝滌痰之效。
使藥:橘紅、半夏、薑汁
- 橘紅理氣化痰,半夏燥濕降逆,薑汁和中止嘔,三藥調暢氣機,助痰濕運化,兼防寒藥傷胃。
配伍特點
- 痰火並治:竹瀝配膽星、川貝,側重化痰開竅;黃連、黃芩配梔子,重在瀉火解毒,標本兼顧。
- 動靜結合:僵蠶息風止痙治「動風」,膽星、半夏鎮靜豁痰治「痰蒙」,結構多層次。
- 給邪出路:竹瀝透痰,蔞仁通便,暗合「痰濁下行」之思路。
治療原理
此方以「瀉火解毒、化痰開竅」為軸心,透過竹瀝為首的化痰力,結合苦寒藥清解疫毒,輔以息風、通腑、理氣諸法,使痰熱分消、神明清淨。針刺少商穴與十指放血,更增泄熱醒神之效,屬傳統急救手段與內服藥的協同運用。
傳統服藥法
黃連、黃芩、梔子、膽草、僵蠶(泡,焙)、膽星、蔞仁(去油,研)、川貝(去心,研)、橘紅、半夏(制)。
流水煎熟,用竹瀝、薑汁兌服,總以竹瀝為君,多則1鐘,少亦半鐘。
宜先針少商穴並十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竹瀝解疫煎, 出處:《松峰說疫》卷三。 組成:黃連、黃芩、梔子、膽草、僵蠶(泡,焙)、膽星、蔞仁(去油,研)、川貝(去心,研)、橘紅、半夏(制)。 主治:痰疫,感疫癧之氣,風火痰三者合而成病。初得之不過頭微痛,身微覺拘急寒熱,心腹微覺疼痛脹滿,2-3日內抖然妄見鬼神,狂言直視,口吐涎沫,鼻中流涕,手足躁擾,奔走狂叫,脈沉緊而數,身體不熱,亦有熱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