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要茯苓散

ZHI YAO F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胃經 21%
心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7%
肝經 6%
腎經 5%
膀胱經 2%
膽經 1%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治要茯苓散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之效。茯苓散以茯苓為主,擅長利水滲濕,但容易耗傷津液。麥門冬的加入,可補益肺陰,防止茯苓散過於燥烈,保持方劑整體的滋潤效果。

二、協調功效:治要茯苓散針對的是熱邪壅肺、津液虧損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麥門冬除了滋陰潤肺外,還能清熱除煩,與茯苓、白朮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止咳化痰的效果。

治要茯苓散方中包含茯神,是因其與茯苓皆為茯苓科植物茯苓的藥用部位,但功效有所區別。

茯苓性平味甘淡,擅長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常用於水腫、痰飲、心悸等症。而茯神則性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健脾、益智的功效,主要用於心神不安、失眠健忘、脾虛食少等病症。

因此,治要茯苓散中加入茯神,旨在增強安神定志之效,輔助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從而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治要茯苓散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通草性味甘淡微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通乳消腫的功效。茯苓散主治水濕內停、脾虛乏力、痰多咳嗽等症,通草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茯苓散更好地清除體內的水濕,達到治療目的。
  2. 通絡導滯:通草還具有一定的通絡導滯作用,能疏通經絡、消散瘀滯,配合茯苓等藥物,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水濕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肢體沉重等症狀。

治要茯苓散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升麻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效。茯苓散主治濕熱內蘊,導致的皮膚病變,如濕疹、蕁麻疹等。升麻可與茯苓、蒼朮等藥材共同作用,清熱解毒,疏散肌膚濕熱,使疹出透發,止癢消腫。
  2. 升舉陽氣,利水滲濕: 升麻兼具升舉陽氣的作用,可助茯苓利水滲濕,使濕邪從下焦向上散發,達到祛濕止癢之效。同時,升麻還能提升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避免濕熱蘊結。

治要茯苓散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瀉:赤石脂性澀,善於收斂止瀉。茯苓散主治脾虛泄瀉,赤石脂加入其中,可增強固澀止瀉之效,防止脾氣下陷,達到止瀉的目的。
  2. 止血止汗:赤石脂亦具止血止汗之功。若脾虛導致的泄瀉伴有出血或汗出不止,赤石脂能收斂止血,有助於緩解症狀。

總而言之,赤石脂的加入,不僅能固澀止瀉,更能止血止汗,與茯苓散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奏止瀉固澀之效。

治要茯苓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之效。方中若出現熱症,例如心煩、口渴、尿赤等,知母可清瀉心火,緩解症狀。
  2. 配伍增效:知母與茯苓、澤瀉等藥物配伍,可增強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效果。知母的寒涼之性可制約茯苓、澤瀉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知母在治要茯苓散中起到清熱瀉火、配伍增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治要茯苓散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甘緩調和: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茯苓性平,偏於利水滲濕,加入大棗可緩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二、 健脾和胃: 茯苓善於健脾利濕,而大棗則能補中益氣,二者合用,可健脾和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從而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提高療效。

治要茯苓散中包含紫菀,主要原因如下:

  1. 潤肺止咳: 紫菀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之功效。方中配伍茯苓等藥物,可加強其潤肺止咳之效,適用於肺燥咳嗽、痰少黏稠等症狀。
  2. 宣肺通竅: 紫菀能宣肺通竅,利氣開鬱,有助於改善因肺氣不宣、痰阻鼻竅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總之,紫菀在治要茯苓散中起到潤肺止咳、宣肺通竅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可有效治療肺燥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

治要茯苓散中加入桂枝,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溫陽化氣: 茯苓性平,偏寒,擅長利水滲濕,但對於脾陽不足、寒濕內阻的情況,單用茯苓難以奏效。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陽化氣、散寒通絡的作用,可溫煦脾陽,促進水濕運化,與茯苓相輔相成,提高利水滲濕的效果。
  2. 調和營衛: 桂枝不僅溫陽化氣,還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可以改善氣血循環,緩解因寒濕阻滯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治要茯苓散的療效。

治要茯苓散中加入竹茹,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降逆: 竹茹味甘、淡,性寒,具有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以茯苓、白朮健脾燥濕,容易出現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而竹茹能清熱降逆,協同茯苓、白朮等藥物,使脾胃氣機和暢,達到健脾燥濕的目的。
  2. 和胃止嘔: 竹茹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導致的噁心嘔吐有較好的療效。同時,竹茹還能和胃止痛,對於胃脘脹痛、噯氣泛酸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使治要茯苓散的療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治要茯苓散 」

組成:麥門冬、茯神、通草、升麻、赤石脂、知母、大棗、紫菀、桂枝、竹茹

麥門冬

  • 性味:甘、寒
  • 歸經:心、肺經
  •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茯神

  • 性味:甘、平
  • 歸經:心、脾經
  • 功效: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

通草

  • 性味:甘、寒
  • 歸經:肺、膀胱經
  • 功效: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潤燥

升麻

  • 性味:辛、苦、甘,微寒
  • 歸經:肝、膽、脾、胃經
  • 功效: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赤石脂

  • 性味:甘、澀,性平
  • 歸經:無
  • 功效:固澀收斂、化腐生肌、止瀉、止血、排膿、除煩、生肌斂瘡

知母

  • 性味:寒、苦
  • 歸經:肺、胃、腎經
  • 功效: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大棗

  • 性味:甘、溫
  • 歸經:脾、胃經
  • 功效:補氣養血、健脾益胃、潤肺止咳

紫菀

  • 性味:苦、辛、平
  • 歸經:肺、腎經
  • 功效: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桂枝

  • 性味:辛、溫
  • 歸經:少陽、太陽、太陰經
  • 功效:發汗解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止痛

竹茹

  • 性味:涼、甘
  • 歸經:肺、胃、心經
  • 功效: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

主治功效

  • 心經實熱:心臟機能失調,火氣過旺,症狀包括心悸、胸悶、口乾舌燥、煩躁不安。
  • 口乾煩渴:嘴巴乾澀,常感口渴。
  • 眠臥不安:難以入睡,睡不安穩,常有失眠或早醒等症狀。
  • 心神恍惚:精神不集中,注意力無法集中,思維遲鈍。

總結

中藥方劑「 治要茯苓散 」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安神定驚、益氣養陰、化痰利尿等功效。該方劑主治心經實熱,表現為心悸、胸悶、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亦可治療口乾煩渴、眠臥不安、心神恍惚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1兩半,茯神1兩半,通草1兩2錢半,升麻1兩2錢半,赤石脂1兩7錢5分,知母1兩,大棗12枚,紫菀7錢5分,桂心7錢5分,淡竹茹5錢。
上為末。
每服1兩,水煎服。
驚悸:一小兒驚悸,睡臥不安,發熱飲冷。用治要茯苓散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滋陰降火、寧心安神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治要茯苓散,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組成:麥門冬1兩半,茯神1兩半,通草1兩2錢半,升麻1兩2錢半,赤石脂1兩7錢5分,知母1兩,大棗12枚,紫菀7錢5分,桂心7錢5分,淡竹茹5錢。 主治:心經實熱,口乾煩渴,眠卧不安,或心神恍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