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物加葵花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調經: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四物湯以當歸為君藥,可補血養血,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
- 養血潤燥:葵花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潤肺止咳、清熱解毒之效。當歸則能養血潤燥,與葵花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潤肺、化燥止咳的效果,適用於氣血不足、肺燥咳嗽等症。
四物加葵花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行氣,改善血瘀症狀: 四物湯主治血虛、血瘀,而葵花則有疏肝理氣之效。川芎性溫,能活血行氣,與四物湯、葵花相輔相成,協同改善血瘀症狀,促進血液循環。
- 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川芎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不適。對於因血瘀導致的疼痛,如經痛、頭疼等,川芎能發揮良好的輔助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四物加葵花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血柔肝: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斂陰的功效。四物湯以補血為主,白芍的加入可增強補血效果,同時緩解肝鬱氣滯,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心悸、面蒼白等症狀。
2. 和營止痛:白芍能和營止痛,對於血虛所致的疼痛,如經期腹痛、頭疼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在四物湯中加入白芍,可增強止痛效果,使療效更顯著。
四物加葵花湯中添加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滋陰: 熟地黃為四物湯的主藥,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葵花則性涼、味甘,入肝、脾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二者配合,可有效改善因血虛引起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 調和藥性: 熟地黃補血滋陰之力較強,而葵花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顯著。二者搭配使用,可避免熟地黃補血過度而滋膩,同時又可加強葵花的涼血止血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四物加葵花湯中加入紅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對於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期延遲等症狀,紅花可有效改善。
2. 改善血行: 四物湯補血養血,但若血行不暢,則補血效果難以發揮。紅花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可使補血效果更佳,並改善面色蒼白、手腳冰冷等症狀。
因此,在四物湯中加入紅花,可提升其活血化瘀、改善血行之功效,對於血瘀體質的女性尤為適用。
對於[四物加葵花湯]中的血見愁成分,血見愁(即地榆)性味苦澀微寒,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收斂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如便血、崩漏等。該方加入血見愁旨在增強止血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四物加葵花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多部醫書記載,「四物加葵花湯」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經水澀少」,即月經量過少,來潮不暢。其病機關鍵在於「虛」和「澀」,亦即血虛,導致經脈運行不暢。
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以四物湯為基礎,再加入葵花、紅花及血見愁,通過補虛濡澀,達到調經的目的。
四物湯:
- 當歸: 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能補養陰血,改善血虛的狀況,同時又能活血行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促進經血正常排出。
- 川芎: 具有行氣活血、散瘀止痛之效。可疏通經絡,加速血液循環,並能止痛,緩解因經血瘀滯引起的疼痛不適。
- 白芍: 具有養血緩急、柔肝止痛之用。可養血滋陰,緩解血虛引起的肌肉緊張和疼痛,同時能柔和肝氣,使其條達,有助於氣血運行。
- 熟地黃: 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效。能滋養腎陰,補充精血,是補血之要藥。
葵花:
- 葵花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能夠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有助於經血的排出。
紅花及血見愁:
- 紅花和血見愁皆為活血化瘀藥,紅花能活血通經,散瘀止痛;血見愁則能活血化瘀,消癥止痛。兩者合用,可進一步加強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效果,使血行通暢。
綜合分析:
本方在四物湯補血養陰的基礎上,加入了葵花、紅花和血見愁三味活血通經之藥,使得其在補虛的同時,又能兼顧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針對經水澀少的病機,一方面通過四物湯補養陰血,另一方面通過葵花、紅花、血見愁活血化瘀,使經脈暢通,氣血調和,最終達到經水正常排出的目的。
總結:
「四物加葵花湯」的主治功效為治療婦女經水澀少。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四物湯補血養陰,配合葵花、紅花、血見愁活血通經,使經脈暢通,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改善經血量少,經行不暢的目的。此方是針對血虛兼血瘀所致月經不調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葵花(一方加紅花、血見愁)。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但陰虛火旺、出血過多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物加葵花湯, 出處:《元戎》。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葵花(一方加紅花、血見愁)。 主治:經水澀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