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散

ZHI T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4%
脾經 13%
心經 12%
胃經 9%
腎經 8%
膀胱經 7%
小腸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3%
膽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止痛散 」

組成:

  • 防風
  • 荊芥
  • 當歸
  • 艾葉
  • 牡丹皮
  • 鶴蝨
  • 升麻
  • 苦參
  • 透骨草
  • 赤芍
  • 花椒
  • 甘草

主治功效:

  • 跌打損傷腰骨,瘀血聚集凝結,患者只能俯臥,如果想要仰臥或側臥都不能做到,疼痛難忍,腰部筋骨僵硬。

組成介紹: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

  •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總結:

  • 中藥方劑「 止痛散 」主要成分是:防風,荊芥,當歸,艾葉,牡丹皮,鶴蝨,升麻,苦參,透骨草,赤芍,花椒,甘草。

  • 止痛散具有跌打損傷腰骨,瘀血聚集凝結,患者只能俯臥,如果想要仰臥或側臥都不能做到,疼痛難忍,腰部筋骨僵硬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歸身3錢,西紅花3錢,血竭1錢,乳香3錢,沒藥3錢,三七2錢,元寸1錢。
手朮前預服,可防止疼痛。
上為細末,玻璃瓶收貯。
每服5分至1錢,黃酒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防風、荊芥、當歸、艾葉、牡丹皮、鶴蝨、升麻、苦參、透骨草、赤芍、花椒、甘草等中藥組成。防風、荊芥、艾葉、牡丹皮、鶴蝨、升麻、苦參、透骨草、赤芍、花椒等均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功效。甘草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結膜炎舌頭痛眼睛紅痛舌上出血舌體表面潰破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止痛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桃膠半兩,松脂半兩,黃柏半兩。 主治:火燒瘡。

止痛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木香2兩,紫葛1兩半(銼),檀香3分,川朴消2兩。 主治:發腦結腫。

止痛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鉛霜1分,白礬1分(燒灰),黃柏1分(末),麝香1錢。 主治:口舌瘡。

止痛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組成:大蒜1瓣(去皮生用,細研),巴豆1粒(去殼,細研),鹽豉7粒(細研)。 主治:牙疼。

止痛散,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乳香2錢,沒藥2錢,人中白(煅)1兩,木耳(燒存性)5錢,自然銅5錢。 主治:受刑,腫痛不堪。

止痛散, 出處:《金鑑》卷八十九。 組成:防風1錢,荊芥1錢,當歸1錢,蕲艾1錢,牡丹皮1錢,鶴虱1錢,升麻1錢,苦參2錢,鐵線透骨草2錢,赤芍藥2錢,川椒3錢,甘草8分。 主治:止痛消腫,活血通經,闢風驅寒。主治:跌打損傷腰骨,瘀聚凝結,身必俯卧,若欲仰卧、側卧皆不能也,疼痛難忍,腰筋僵硬。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