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散

止痛散

ZHI T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5%
脾經 15%
心經 12%
胃經 9%
腎經 8%
膀胱經 6%
大腸經 5%
小腸經 4%
心包經 2%
膽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痛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止痛散主治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防風能疏散風寒濕邪,解除經絡阻滯,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物: 止痛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羌活等,也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防風與這些藥物相配合,能增強祛風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止痛散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頭痛、身痛、關節痛等症狀,荊芥能有效緩解疼痛,並幫助驅散風寒,恢復體表氣血循環。
  2. 活血化瘀止痛: 荊芥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減輕疼痛,緩解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

因此,止痛散中加入荊芥,能發揮其疏散風寒、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止痛的目的。

止痛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供應,從而緩解疼痛。

2. 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當歸可補血養血,滋陰潤燥,改善血虛所致的疼痛。對於因氣血不足、經絡不通而引起的疼痛,當歸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止痛散中加入當歸,可通過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等功效,共同達到止痛的效果。

止痛散中加入艾葉,主要是利用其溫經止痛的功效。

艾葉性溫,入肝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其溫熱之性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

此外,艾葉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進一步減輕疼痛。

因此,止痛散中加入艾葉,可有效發揮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作用,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具有較好的療效。

止痛散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涼血止痛: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瘀阻絡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外傷腫痛等,牡丹皮可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配伍增效:牡丹皮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例如,牡丹皮與川芎、赤芍等藥物配伍,可以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與生地黃、丹皮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清熱涼血的效果。

止痛散中加入鶴蝨,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的功效。鶴蝨性寒,味苦,歸肝、胃經,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鶴蝨還具有 利濕通淋 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因濕熱引起的疼痛。在止痛散中,鶴蝨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止痛散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疏散風寒,止痛解表: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頭痛、身痛、發熱等症狀,升麻能起到疏風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

二、升陽舉陷,止痛止瀉:升麻還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能提升陽氣,固護脾胃。對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升麻能起到溫陽止痛、固澀止瀉的作用。

綜上所述,升麻在止痛散中,既能疏散風寒止痛,又能升陽舉陷止痛,是方中重要的藥物之一。

止痛散中加入苦參,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針對疼痛的病因進行治療。

苦參味苦性寒,入心、肺、脾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癢,對於濕熱內蘊導致的疼痛,具有較好的療效。例如,若疼痛伴隨有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苦參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此外,苦參還具有抗炎、消腫的作用,能夠減輕疼痛的程度。因此,在止痛散中加入苦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狀。

止痛散中包含透骨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炎止痛: 透骨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有效成分能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疼痛,適用於各種疼痛症狀,尤其是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
  2. 活血化瘀: 透骨草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從而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透骨草在止痛散中能發揮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止痛散中加入赤芍,主要是利用其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赤芍味苦、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其涼血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疼痛,而活血化瘀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進而減輕疼痛。

因此,在止痛散中加入赤芍,可以有效地緩解疼痛、消腫止痛,特別適用於熱毒瘀血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外傷腫痛、頭痛等。

止痛散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辛溫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例如,寒凝血瘀所致的腹部疼痛、肢體疼痛、牙痛等,花椒可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花椒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加強止痛散的療效。

止痛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或寒涼,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負擔。在止痛散中,甘草可調和其他藥材的藥性,使其更能協調作用,發揮最佳療效。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過敏等功效,能減輕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並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代謝,使藥效更顯著。此外,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止痛作用,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止痛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用於「跌打損傷腰骨,瘀聚凝結」所致之劇痛與活動障礙。其核心病機為外力撞擊或挫傷後,局部氣血瘀滯,經絡不通,導致:

  1. 疼痛難忍:瘀血內停,阻遏氣機,「不通則痛」。
  2. 身必俯卧,仰卧、側卧皆不能:腰部筋絡瘀阻,氣血不濡,使筋肉僵硬,活動受限。
  3. 腰筋僵硬:瘀血凝結不散,影響筋脈舒展,屬「筋傷血瘀」之證。

此方強調「手術前預服」以預防疼痛,反映其「活血定痛」之功,能提前疏通經絡,緩解術後瘀血作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組方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核心,可分三層解析:

  1. 活血破瘀,推陳致新

    • 西紅花:性辛溫,專入血分,破血行瘀力強,兼能散鬱開結。
    • 血竭:散瘀生新,為傷科要藥,尤擅消積血作痛。
    • 三七:化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與活血藥相配,調控出血與瘀血之矛盾。
  2. 行氣止痛,疏通經絡

    • 乳香、沒藥:二者相須為用,辛香走竄,活血兼行氣,針對「氣滯血瘀」之痛,尤宜筋肉拘攣。
    • 元寸(麝香):開竅通絡,穿透力極強,能引諸藥直達病所,破除深部瘀結。
  3. 養血和營,標本兼顧

    • 歸身(當歸身):補血活血,於破血藥中佐以養血,防攻伐過甚,亦助筋脈得濡而緩僵硬。

配伍特點

  • 動靜結合:西紅花、血竭等破血藥(動)配當歸養血(靜),使瘀去而不傷正。
  • 氣血並治:乳香、沒藥行氣,血竭、三七化瘀,氣行則血行,共解「瘀滯」之根。
  • 內外通達:麝香透達經絡,引藥力外走筋骨,內徹瘀血,契合「腰傷深伏」之病位。

治療原理總結
以「破瘀→行氣→通絡」為次第,先攻逐瘀血以治標,繼而調暢氣機以助血行,終以養血通絡鞏固根本。黃酒送服,取其溫通之性,增強藥力宣散。全方側重「通泄」,適用於瘀血實證,而非虛弱或出血未止之證。

傳統服藥法


歸身3錢,西紅花3錢,血竭1錢,乳香3錢,沒藥3錢,三七2錢,元寸1錢。
手朮前預服,可防止疼痛。
上為細末,玻璃瓶收貯。
每服5分至1錢,黃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結膜炎舌頭痛眼睛紅痛舌上出血舌體表面潰破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止痛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桃膠半兩,松脂半兩,黃柏半兩。 主治:火燒瘡。

止痛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木香2兩,紫葛1兩半(銼),檀香3分,川朴消2兩。 主治:發腦結腫。

止痛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鉛霜1分,白礬1分(燒灰),黃柏1分(末),麝香1錢。 主治:口舌瘡。

止痛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組成:大蒜1瓣(去皮生用,細研),巴豆1粒(去殼,細研),鹽豉7粒(細研)。 主治:牙疼。

止痛散,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乳香2錢,沒藥2錢,人中白(煅)1兩,木耳(燒存性)5錢,自然銅5錢。 主治:受刑,腫痛不堪。

止痛散, 出處:《金鑑》卷八十九。 組成:防風1錢,荊芥1錢,當歸1錢,蕲艾1錢,牡丹皮1錢,鶴虱1錢,升麻1錢,苦參2錢,鐵線透骨草2錢,赤芍藥2錢,川椒3錢,甘草8分。 主治:止痛消腫,活血通經,闢風驅寒。主治:跌打損傷腰骨,瘀聚凝結,身必俯卧,若欲仰卧、側卧皆不能也,疼痛難忍,腰筋僵硬。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