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引氣丹是一種在中醫中常用的方劑,主要用於補氣、寧心和改善脾胃功能。其組成中包含硃砂,這並非巧合。硃砂又稱為辰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具有安神、鎮驚的功效。中醫認為,硃砂能夠清心、安神,對於因心神不寧而引發的失眠、焦慮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在引氣丹中,硃砂起到的作用是不僅能改善情緒,還可以促進氣的流通,進一步提高補氣效果。尤其是在脾胃虛弱或氣血不足的患者中,補氣的同時安神,對整體健康的調理效果顯著。此外,硃砂在中藥中的用量通常是有限的,並經過特殊加工以減少其毒性,確保安全性。因此,在引氣丹中加入硃砂,能夠充分發揮其安神的特性,協同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引氣丹中加入安息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宣肺止咳:安息香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引氣丹所治的咳嗽氣喘、痰多胸悶等症狀,安息香能有效疏通肺氣,化解痰濁,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 溫肺散寒:安息香還具有一定的溫肺散寒作用。對於因寒邪侵襲而導致的咳嗽、哮喘等症狀,安息香能溫肺散寒,緩解寒邪對肺部的刺激,進一步改善呼吸道症狀。
總而言之,安息香在引氣丹中起到宣肺止咳、溫肺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呼吸道疾病,達到治療目的。
引氣丹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闢穢化濁的功效。對於氣虛神疲、昏迷不醒、痰涎壅塞等症狀,麝香能迅速開通心竅,恢復神志,並幫助痰濁排出,改善呼吸,達到引氣開竅的目的。
- 活血止痛: 麝香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阻滯、疼痛難忍的症狀,麝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使氣血暢通,恢復正常功能。
因此,引氣丹中加入麝香,旨在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氣虛神疲、昏迷不醒、跌打損傷等病症的目的。
引氣丹中加入白芥子,主要考量其辛溫發散,宣肺化痰的功效。
白芥子性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開竅、化痰止咳、溫經散寒的作用。對於因寒邪客肺、痰阻氣道導致的咳嗽、喘息、痰多等症狀,白芥子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起到引導肺氣宣降的作用。此外,白芥子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溫暖肢體,有助於改善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引氣丹方劑中包含大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大戟性味辛溫,入肺、腎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引氣丹多用於治療氣滯血瘀、經絡不通之症,大戟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症狀。
- 引藥下行:大戟性峻,善於引藥下行,可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增強藥效。引氣丹中可能包含其他藥材,大戟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引氣丹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脫: 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氣固脫、止痛生肌之功效。引氣丹作為補氣固脫之方,以沒藥補氣固脫,可增強氣血循環,提升身體免疫力,有助於恢復元氣。
2. 溫陽散寒: 沒藥性溫,可溫陽散寒,對於寒邪入侵所致的虛寒症狀,如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引氣丹中加入沒藥,有助於溫補陽氣,改善寒性體質,提升治療效果。
引氣丹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引氣丹主要針對外感熱邪引起的氣機阻滯,而牛黃能清熱解毒,使邪氣消散,氣機通暢,達到引氣止咳、開胸寬膈的效果。
二、開竅醒神: 牛黃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能通達心竅,解除熱邪對心神的影響。引氣丹中加入牛黃,除了清熱解毒外,也能緩解患者因熱邪入心引起的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提高療效。
引氣丹方劑中包含牽牛子,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通便、降氣消痰的功效。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肺、大腸經。其瀉下作用較強,能清熱瀉火,並能通便排毒,對於熱結便祕、濕熱積滯所致的腹脹便祕、胸悶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牽牛子亦能降氣消痰,對於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引氣丹中加入牽牛子,能夠有效地幫助患者排毒降氣,改善呼吸道功能,達到引氣通暢的效果。
引氣丹方劑中含有五靈脂,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五靈脂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引氣丹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氣短、心痛等症,五靈脂的加入可助其活血化瘀,改善心肺氣血運行,進一步緩解胸痛、氣短等症狀。
- 補益心脾,安神定志: 五靈脂亦有補益心脾、安神定志之效。引氣丹部分組成具有補益心脾之功效,而五靈脂的加入可進一步增強補益作用,同時安神定志,使心神安定,更利於緩解胸悶、心悸等症。
引氣丹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引氣丹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導致的胸悶氣短、心痛、腹痛等症狀,乳香可有效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乳香亦具行氣止痛之功,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氣滯引起的胸悶、腹脹、疼痛等症狀。引氣丹中的乳香,配合其他藥材,可起到雙重作用,有效解決氣血不通的問題。
引氣丹中包含斑蝥,主要原因在於斑蝥性烈,為攻毒之品,能引藥入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結止痛之效。
斑蝥雖毒性較大,但在方劑中配伍得當,劑量控制精準,能發揮其獨特藥效。例如,在治療寒濕凝滯、氣血不通所致的痺痛,斑蝥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然而,斑蝥需慎用,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進行辨證論治,不可自行服用。
「引氣丹」方劑中含有巴豆,主要因其具有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能瀉熱通便、消積化瘀,對於積滯瘀阻、氣血不通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應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體質、病症等情況,嚴格控制用量及配伍,以避免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引氣丹」,主治「一切滞氣」,即針對氣機壅滯所致諸證。古代中醫理論中,「滞氣」泛指氣行不暢,可能表現為胸腹脹滿、疼痛、痞塞,或痰瘀、食積、水濕等實邪阻滯氣機。方中多用辛香走竄、破積通絡之品,推測其功效側重於「破氣、行瘀、通絡、逐痰」,適用於氣滯兼夾痰瘀、積聚之實證,甚至可能用於急症(如痧脹、厥逆)或頑疾(如癥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行氣開竅、通絡止痛
- 麝香、安息香、乳香、沒藥:辛香走竄,可開竅醒神、活血止痛,針對氣滯血瘀之痛症。
- 朱砂、牛黃:鎮驚安神,可能用於氣滯擾神所致煩躁或昏蒙。
攻逐痰瘀、破積消癥
- 大戟、牽牛:峻下逐水,清除痰濕水飲之滯。
- 五靈脂:活血化瘀,破血中滯氣。
- 斑蝥、巴豆:辛熱有毒,攻逐痰瘀冷積,破癥散結,藥性峻烈,適用於頑固積滯。
辛散透絡、引氣下行
- 白芥子:專化痰涎,通絡散結,尤善除「皮裏膜外」之痰。
- 炒芥子與米飯為丸:緩和藥性,使峻藥緩攻;「麻子大」小丸劑型,便於漸消滯氣。
綜論
此方以「通瀉破滯」為核心,結合芳香走竄、活血逐水、攻毒散結三類藥物,構成強力滌蕩氣機之劑。其邏輯在於:氣滯多夾痰瘀水濕,故以香藥行氣、毒藥破積、逐水藥開泄,使壅滯之氣從二便或汗液(斑蝥發泡)而解。然全方偏峻猛,適用於體實證急者,需辨明「滯氣」屬實無虛,方可投之。
傳統服藥法
朱砂(研)1分,安息香(研)1分,麝香(研)1分,白芥子360粒(炒),大戟末1錢匕,沒藥1錢(研入),牛黃5分(研入),牽牛末1錢匕,五靈脂1錢(研入),乳香1錢(研入),斑蝥27個(去頭翅足,研入),巴豆27粒(去皮,研出油,不出油助使快)。上為末,用紅米飯為丸,如麻子大。
臨時湯使下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之功,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引氣丹, 出處:《蘇沈良方》卷四。 組成:朱砂(研)1分,安息香(研)1分,麝香(研)1分,白芥子360粒(炒),大戟末1錢匕,沒藥1錢(研入),牛黃5分(研入),牽牛末1錢匕,五靈脂1錢(研入),乳香1錢(研入),斑蝥27個(去頭翅足,研入),巴豆27粒(去皮,研出油,不出油助使快)。 主治:一切滯氣。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