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飲

茵陳飲

YIN CHEN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7%
脾經 12%
肺經 12%
膽經 9%
膀胱經 9%
腎經 8%
心經 8%
三焦經 4%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膽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飲以茵陳蒿為君藥,其因在於茵陳蒿的藥性與功效。茵陳蒿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解毒消腫之效。其善於治療濕熱黃疸,症狀表現為身黃、尿黃、發熱、口苦、脘腹脹滿、小便不利等,茵陳蒿可清熱利濕,促進濕熱之邪排出,達到退黃疸之效。此外,茵陳蒿對於肝膽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皮膚瘙癢等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茵陳蒿在茵陳飲中佔據重要地位,是治療濕熱黃疸的主要藥物。

茵陳飲中加入梔子,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茵陳飲以茵陳蒿為主,擅長清熱利濕,但對於濕熱毒盛、血熱妄行的情況,單用茵陳蒿難以完全控制。加入梔子,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使藥效更全面。
  2. 緩解茵陳蒿的苦燥之性: 茵陳蒿性苦燥,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梔子性寒,可以緩解茵陳蒿的苦燥之性,保護脾胃不受損傷,使藥物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因此,茵陳飲中加入梔子,不僅增強了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還有效緩解了茵陳蒿的苦燥之性,使其成為一個更全面、更安全、更有效的方劑。

茵陳飲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 茵陳飲以茵陳蒿為主藥,擅長清熱利濕,但對於濕邪較重,尤其是脾腎陽虛導致的濕濁內停,單用茵陳蒿則力有不逮。澤瀉性寒,善於利水滲濕,可助茵陳蒿將體內濕邪排出,加強其利濕效果。
  2. 健脾利水: 澤瀉具有健脾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促進濕邪的排除,同時也能緩解因濕邪困脾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使治療效果更為全面。

茵陳飲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茵陳飲主治濕熱黃疸,而肝氣鬱滯亦可導致黃疸,故青皮可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緩解黃疸症狀。

2. 助茵陳蒿利濕退黃: 青皮能促進脾胃運化,利濕化濁,有助於茵陳蒿利濕退黃。茵陳蒿擅長清熱利濕,而青皮則能增強其利濕效果,使濕熱之邪得以迅速清除。

總之,青皮的加入,既可疏肝理氣,又可助茵陳蒿利濕退黃,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茵陳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茵陳性苦寒,善於清熱利濕,但寒性較重,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茵陳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使其藥力更加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甘草性平味甘,能補脾益氣,與茵陳的清熱利濕功效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濕熱的排泄,達到更好的療效。同時,甘草還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茵陳飲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茵陳本身擅長清熱利濕,但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昏、目赤等症,菊花的加入能夠增強清熱解毒之效,更好地緩解患者的不適。
  2. 疏散風熱:茵陳飲常用於治療濕熱蘊蒸所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然而,風熱之邪容易夾雜於濕熱之中,導致病情加重。菊花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能夠更好地清除體內風熱,使濕熱之邪得以有效排出。

因此,茵陳飲中加入菊花,不僅能增強清熱解毒之力,還能疏散風熱,更好地治療溼熱蘊蒸所致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以下證候:

  1. 熱性下利:如挾熱洩瀉、熱痢,症見排便灼熱、穢臭,伴隨口渴喜冷飲。
  2. 濕熱蘊結:黃疸、小便不利,因濕熱阻滯三焦,氣化失常所致。
  3. 中焦氣滯:噎膈反胃,屬濕熱壅滯脾胃,升降失司而生的呃逆嘔吐。

其核心病機為「濕熱內蘊」,病位涉及脾胃、肝膽及下焦,治法以清熱利濕為主,兼行氣和中。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茵陳(3錢)

    • 為君藥,性味苦辛微寒,專入肝膽脾胃,善清濕熱而退黃疸,《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 本方取其疏泄肝膽濕熱,通利三焦水道之效。
  2. 焦梔子(3錢)

    • 為臣藥,炒焦後苦寒之性稍緩,更能入中焦。
    • 功能清瀉三焦火毒,尤擅解鬱熱、涼血分,與茵陳協同增強清熱利濕之功。
  3. 澤瀉(3錢)

    • 為佐藥,甘淡滲濕,引濕熱從小便而出,《本草衍義》稱其「利水滲濕,瀉腎經火邪」。
    • 配合茵陳,使濕熱從二便分消。
  4. 青皮(3錢)

    • 為佐藥,辛苦溫,破滯氣、疏肝膽,助脾胃運化濕濁。
    • 針對氣滯濕阻之噎膈反胃,理氣以復升降之機。
  5. 甘菊花(2錢)

    • 為佐藥,甘涼輕清,既可清利頭目,又能輔助梔子、茵陳透解上焦鬱熱。
  6. 甘草(1錢)

    • 為使藥,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寒涼之性,防苦寒敗胃。

組方特點

  • 清利結合:茵陳、梔子、澤瀉清熱利濕,標本兼治;青皮理氣,菊花輕揚,共疏瀉三焦鬱滯。
  • 分消走泄:通過利尿(澤瀉)、行氣(青皮)、清熱(梔子、茵陳),使濕熱從不同途徑化解。
  • 適應證延伸:原治熱瀉、黃疸,然其機理可推及濕熱所致之嘔逆(如反胃),蓋因氣機通暢則痞滿自消。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不助濕,利濕不傷陰」為原則,針對濕熱膠結之病機,通過分消三焦、調暢氣機,恢復脾胃升降與肝膽疏泄功能,從而達到止瀉、退黃、開鬱之效。

傳統服藥法


茵陳3錢,焦梔子3錢,澤瀉3錢,青皮3錢,甘草1錢,甘菊花2錢。水3-4鐘,煎2鐘,不時陸續飲之。治熱瀉者,1服可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功效,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黃疸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黃熱病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口乾口渴皮膚顏色發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飲, 出處:《幼幼集成》卷二。 組成:茵陳蒿2錢,黑山梔1錢5分,赤茯苓1錢,甜葶藶1錢,小枳實5分,生甘草5分,燈芯10莖。 主治:中濕發黃作熱,大小便澀。

茵陳飲,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茵陳3錢,焦梔子3錢,澤瀉3錢,青皮3錢,甘草1錢,甘菊花2錢。 主治:挾熱泄瀉,熱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黃疸濕熱閉澀。噎膈反胃。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