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分濕湯

茵陳分濕湯

YIN CHEN FEN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七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胃經 18%
肝經 10%
膀胱經 10%
腎經 10%
肺經 9%
膽經 5%
心經 5%
脾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為了 健脾燥濕,利水滲濕

茵陳蒿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但其偏於清泄,容易損傷脾陽,導致脾虛濕困。而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的功效,可以 補脾陽,助茵陳蒿利濕,避免單用茵陳蒿損傷脾陽,增強其利水滲溼效果。此外,白朮還能 固攝水液,防止溼邪外泄,使利溼效果更加持久。因此,茵陳蒿湯加入白朮,可以使藥效更加全面,利濕效果更佳。

茵陳蒿是茵陳分濕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利濕: 茵陳蒿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能有效祛除濕邪,解決濕氣困阻、脾胃不和等症狀,達到利水消腫、退黃止癢的效果。

二、疏肝解鬱: 茵陳蒿同時具備疏肝解鬱的功效,能緩解因濕邪困阻肝經所導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茵陳蒿是茵陳分濕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它能有效改善濕邪所致的各種病症,達到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的效果。

茵陳蒿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化濕: 茵陳蒿湯主治濕邪困脾,症見脘腹脹滿、納呆、便溏等。肉桂味辛甘,性熱,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化寒、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溫脾陽,助茵陳蒿化濕,使濕邪得以消散。
  2. 調和藥性: 茵陳蒿性寒,單用易傷陽氣,不利於脾陽的恢復。肉桂性溫,可與茵陳蒿相配,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傷脾陽,達到溫陽化濕、健脾和中的目的。

茵陳蒿湯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

茵陳蒿湯以茵陳蒿為主藥,清熱利濕,主治濕熱黃疸。豬苓性平味甘,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通淋止渴,與茵陳蒿相伍,加強利水滲濕之效,並可減少茵陳蒿的苦寒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

此外,豬苓還能健脾利濕,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進一步促進濕熱的排泄,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茵陳蒿湯中加入半夏,主要考量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茵陳蒿湯以茵陳蒿為主藥,善於清熱利濕,用於治療濕熱蘊結之證。而半夏能燥濕化痰,且其性平和,不寒不燥,能與茵陳蒿相配,協同利濕化痰,並能降逆止嘔,防止濕濁上逆,出現嘔吐等症狀。

此外,半夏還具有解毒之效,能減輕茵陳蒿的苦寒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更適合體虛之人使用。因此,半夏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茵陳蒿湯的利濕化痰之功,還使方劑更為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分濕湯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針對「脾疸」而設,其主證為:

  1. 身黃如秋葵之色:黃色鮮明如植物秋葵,屬濕熱鬱蒸之象,然與陽明濕熱發黃(如茵陳蒿湯證)有別,關鍵在於兼見脾虛命門火衰之候。
  2. 汗、涕唾、衣物染黃:濕熱內蘊,津液外泄皆帶黃色,反映濕濁瀰漫三焦。
    3 聞人言惕驚:此為脾陰不足、土虛木乘之象,脾氣弱則神魂不安,聞聲易驚。
  3. 小便不利:氣化失司,濕無出路,結合身黃,可知濕熱壅滯與氣化無力並存。

傳統歸納為「脾陰之黃」,此「陰」非指陰虛,而是強調脾虛濕困、命門火衰,導致濕濁不化,鬱而發黃,屬虛中夾實之證。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白朮(君藥,2兩)

    • 健脾燥濕為主功,量重取其固中焦、運濕濁。
    • 脾虛濕停為本病之本,白朮補脾促運,斷濕熱之源。
  2. 茵陳(臣藥,3錢)

    • 苦泄下降,專利濕熱退黃,為治黃要藥。
    • 與白朮相配,一補一泄,健脾輔以清利,使濕去黃退而不傷正。
  3. 肉桂(臣藥,3錢)

    • 溫補命門之火,助氣化以利水濕。
    • 命門火衰則濕濁難化,肉桂益火生土,與白朮共振脾陽。
  4. 豬苓(佐藥,3錢)

    • 淡滲利水,導濕濁從小便出,解決「小便不利」之標。
    • 與茵陳協同,開濕熱下行之門。
  5. 半夏(佐藥,1錢)

    • 燥濕化痰、和胃降逆,針對濕濑上泛之涕唾黃濁。
    • 辛溫之性助肉桂、白朮醒脾化濕。

組方邏輯

本方以「補脾溫腎」為本,「利濕退黃」為標,形成三大結構:

  • 健脾燥濕(白朮、半夏)→ 治本虛
  • 溫陽化氣(肉桂)→ 助氣化
  • 滲濕清熱(茵陳、豬苓)→ 治標實

全方體現「標本兼治、補瀉並行」之法,針對脾虛濕鬱、命火不足之黃疸,非單純清利可比。

治療原理推演

  1. 濕熱來源:脾虛不運則濕聚,命門火衰則濕停,鬱久化熱。
  2. 發黃機轉:濕熱鬱蒸,溢於肌表,故身黃染衣;上泛則涕唾黃;困遏心神則聞聲驚惕。
  3. 立方深意
    • 重用白朮補脾,佐肉桂溫腎,從先天後天恢復水濕代謝。
    • 茵陳、豬苓引濕熱外泄,半夏斡旋中焦,使補而不滯、清而不寒。

此方適用於虛實夾雜之黃疸,尤重溫補脾腎,與單純濕熱型黃疸(如茵陳蒿湯證)的苦寒直折截然不同。

傳統服藥法


白朮2兩,茵陳3錢,肉桂3錢,豬苓3錢,半夏1錢。
健脾,溫命門之氣,利水。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陳分濕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茵陳分濕湯之前,最好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分濕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白朮2兩,茵陳3錢,肉桂3錢,豬苓3錢,半夏1錢。 主治:健脾,溫命門之氣,利水。主治:脾疸,身黃如秋葵之色,汗沾衣服,皆成黃色,兼之涕唾亦黃,不欲聞人言,聞人言則惕驚,小便不利,爲脾陰之黃。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