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膏

益母草膏

YI MU C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心經 17%
脾經 13%
膽經 9%
肺經 9%
心包經 8%
大腸經 4%
胃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母草膏以「益母草」為主要組成成分,原因如下:

  1. 藥性相符: 益母草性寒,味苦辛,具有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益母草膏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產後惡露不淨等,而益母草的藥性與這些病症的病理特徵相符,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2. 臨牀驗證: 益母草治療婦科疾病的功效,在臨牀實踐中得到長期驗證,並且已有許多醫學文獻記載。益母草膏正是根據這些臨牀經驗,將益母草與其他藥材配伍,製成更易於服用、效果更佳的藥物。

益母草膏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益母草擅長活血化瘀,但偏於涼性,川芎辛溫,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兩者配伍,能互相協調,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並能緩解疼痛。
  2. 補氣升陽,調和氣血: 川芎能補氣升陽,有助於提升益母草的藥效,同時也能調和氣血,避免益母草寒涼性過重,導致身體不適。

總之,川芎在益母草膏中起著協調作用,既能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又能避免藥性過於寒涼,達到最佳療效。

益母草膏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藥性: 益母草性味苦寒,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之效,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斂陰止痛,可緩解益母草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刺激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
  2. 協同作用: 益母草善於活血化瘀,而白芍則能養血柔肝,兩者搭配,既能促進血液循環,又能滋養肝血,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尤其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更能起到顯著療效。

益母草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益母草性寒涼,擅長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但單用易傷血氣。當歸則溫補血氣,能改善益母草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損傷血氣,並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2. 滋陰潤燥,緩解燥熱: 益母草膏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而部分女性在經期或孕期容易出現血虛、燥熱等症狀。當歸具有滋陰潤燥、養血調經的功效,能緩解益母草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溫和,更適合女性體質。

綜上,益母草膏中加入當歸,不僅能平衡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益母草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緩解益母草活血化瘀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度活血而傷陰。
  2. 滋陰潤燥: 益母草膏主要針對婦科疾病,而婦科疾病常伴隨血虛、陰虛等問題。生地黃滋陰潤燥,可補益氣血,協同益母草調理經血,使療效更佳。

總之,生地黃的加入,既可調和益母草的藥性,又能補充氣血,使益母草膏更能溫和有效地治療婦科疾病。

益母草膏中加入木香,並非傳統配方,應屬現代改良或個別醫師調整。

木香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能。益母草膏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調經止痛,加入木香或可針對以下情況:

  1. 改善痛經:木香可行氣止痛,配合益母草活血化瘀,可更有效緩解經期疼痛。
  2. 增強消化功能:益母草膏服用後可能造成腸胃不適,木香健脾消食可緩解此問題,提高藥物吸收率。

然而,木香的加入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情況,需由專業醫師評估後決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母草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益母草膏主要用於以下婦科症狀:

  1. 經期不調 - 月經週期不規律,經期提前或延後
  2. 經血色質異常 - 經血顏色不正,質地異常或有血塊
  3. 經量過少 - 月經量稀少,排出不暢
  4. 經期腹脹 - 伴隨經期出現的腹部脹滿不適
  5. 產後瘀血腹痛 - 分娩後因子宮收縮不良導致瘀血停留引起的疼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藥理分析

  1. 君藥:益母草(480兩)

    • 活血調經、祛瘀生新,為婦科要藥
    • 促進子宮收縮,加速惡露排出
  2. 臣藥

    • 當歸(48兩):
      • 補血和血,調經止痛
      • 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活血又能養血
    • 川芎(48兩):
      •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善於走竄,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
  3. 佐藥

    • 白芍(48兩):
      • 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 與當歸、川芎配伍可調和氣血
    • 生地(88兩):
      • 涼血養陰,制約溫燥
      • 防止方劑過於溫燥傷陰
  4. 使藥

    • 木香(16兩):
      • 行氣止痛,調理氣滯
      • 幫助氣機運行,促進藥效發揮

治療機轉

  1. 活血調經:益母草、當歸、川芎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不暢。
  2. 祛瘀生新:通過促進瘀血排出,幫助子宮內膜正常脫落與再生。
  3. 養血補虛:當歸、白芍、生地共同發揮養血作用,防止活血過度導致的血虛。
  4. 行氣止痛:木香理氣,川芎活血,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脹痛。
  5. 平衡溫涼:溫性的益母草、當歸、川芎與涼性的生地配伍,避免過溫或過涼。

該方通過活血、養血、行氣三方面的協同作用,達到調經止痛、祛瘀生新的效果,特別適合血瘀兼有血虛的月經不調症候。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鮮,乾的亦可)480兩,川芎48兩,白芍48兩,當歸48兩,生地88兩,木香16兩。
調經,祛瘀生新。
上切,洗淨泥土,水煎三次,分次過濾後去滓,合併濾液,用文火煎熬,濃縮至膏狀,以不滲紙為度,每兩清膏汁再兌煉蜜一兩成膏。
每服3-5錢,開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益母草膏,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 組成:益母草若乾。 主治:去瘀生新。主治:經血不調,惡露不盡。

益母草膏,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益母草(鮮,乾的亦可)480兩,川芎48兩,白芍48兩,當歸48兩,生地88兩,木香16兩。 主治:調經,祛瘀生新。主治:經期不準,血色不正,量少腹脹,産後瘀血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