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陰和中飲

YANG YIN HE ZHO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航集》卷下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肝經 20%
肺經 15%
心經 14%
胃經 12%
腎經 6%
大腸經 4%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養陰和中飲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潤腸通便:何首烏味甘苦性微溫,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養血生精、烏髮潤腸之功效。對於陰虛血少、腸燥便祕等症狀,何首烏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2. 與方劑其他藥材配伍相宜:養陰和中飲以滋陰清熱、和胃健脾為目的,而何首烏的滋陰補血功效與其他藥材如麥冬、生地、玉竹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潤燥、調和脾胃的效果。

養陰和中飲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方劑中以當歸補血滋陰,以達和中養陰之效。
  2. 活血化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瘀血阻滯引起的症狀,如面色蒼白、心悸失眠、月經不調等。

總之,養陰和中飲中加入當歸,是為了補血滋陰、活血化瘀,以達到和中養陰、改善氣血不足之症狀。

養陰和中飲中加入白芍,是基於其藥性與方劑功效的相輔相成。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和營止血等功效。

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利用其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以緩解陰虛內熱所致的口渴、盜汗、心煩等症狀,同時也能起到緩解肝氣鬱結、脾胃虛弱等症狀,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養陰和中、滋陰潤燥的功效。

養陰和中飲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和胃止嘔: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功效。該方劑多用於治療胃陰不足,胃氣上逆所致的呃逆、嘔吐、心煩口渴等症。枳殼可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使胃氣下降,達到止嘔的目的。
  2. 行氣消積,通利腸道: 枳殼還能行氣消積,通利腸道,促進食物消化吸收。養陰和中飲中常加入一些滋陰潤燥的藥物,枳殼的加入可避免藥物滋膩,導致腸胃消化不良。

養陰和中飲中加入白荳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芳香化濕: 白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芳香化濕,理氣和中。方中因患者脾胃虛弱,濕氣困阻,導致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白荳蔻有助於驅除濕氣,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溫和脾胃: 白荳蔻氣味芳香,能溫暖脾胃,助消化,並可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方中同時加入其他溫和藥物,如黨參、茯苓等,共同起到溫補脾胃的作用,使整體藥效更加協調。

養陰和中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之功,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消除因脾胃虛弱所致的痰濕,進而緩解因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更能有效改善陰虛內熱、脾胃不和的病症。
  2. 燥濕化痰:陳皮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可改善因肺氣不宣、痰濕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並能促進肺部氣機宣降,使肺氣通暢,配合其他藥材,更能有效改善因肺熱痰多所致的咳嗽、咯痰等症狀。

總之,陳皮在養陰和中飲中發揮著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有助於緩解陰虛內熱、脾胃不和、痰濕阻滯等病症,使藥效更加全面。

養陰和中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此方藥物較多,甘草可以起到中和各藥物的偏性,使藥性更協調,更利於藥效發揮。
  2. 益氣健脾: 甘草亦有益氣健脾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促進營養吸收,從而更好地支持陰液的生成,提高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養陰和中飲」為中藥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瘟疫的表邪沒有清除乾淨,而轉變成瘧疾。該方劑由何首烏、當歸、白芍、枳殼、白荳蔻、陳皮、甘草等藥物組成,具有養陰和中、益氣化濕、止咳平喘的功效。

  • 何首烏:性溫、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血、補氣、祛風除濕、益精、解毒、活絡止痛、通便、強筋骨、補益肝腎等功效。主治肝腎陰虧,發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痠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等證。
  •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主治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胎動不安、產後血虛、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等證。
  • 白芍:性涼、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 枳殼: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咳嗽痰多、喘息氣促;食積不消、腹脹腹痛;胃氣上逆、嘔吐呃逆。
  • 白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之效。主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嘔吐、呃逆、食積、泛酸、噯氣、胃脘脹滿、噁心、嘔吐、泄瀉等症狀。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主治濕阻氣滯痰凝所致之肺失宣肅、脾失健運之證;痰濕咳嗽、寒痰咳嗽;脾胃氣滯證;食積、消化不良;胸中痰飲、脘痞腹脹、脾虛食少、嘔吐泄瀉;脾胃氣滯較甚,脘腹脹痛較劇者。
  •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主治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養陰和中飲」方劑中的各味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養陰和中、益氣化濕、止咳平喘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瘟疫的表邪沒有清除乾淨,而轉變成瘧疾。

傳統服藥法


赤色鮮首烏5錢(打碎),當歸3錢,白芍3錢(酒炒),炙甘草3分,枳殼1錢5分,白蔻仁2錢(研),陳皮1錢。
如胃氣不開,加炒谷芽3錢,炒峽面1錢5分;如咳嗽痰多,加制半夏2錢,炒萊菔子3錢;如口渴,加麥冬2錢;如瀉,加車前子3錢;如腹痛,加煨廣木香1錢5分;如大便結,加酒泡巴戟天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炎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養陰和中飲, 出處:《慈航集》卷下。 組成:赤色鮮首烏5錢(打碎),當歸3錢,白芍3錢(酒炒),炙甘草3分,枳殼1錢5分,白蔻仁2錢(研),陳皮1錢。 主治:瘟疫表邪未清而轉瘧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