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調血湯中使用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提升氣血生化之源。
2. 化瘀止血:茯苓能滲濕利水,有助於去除瘀血阻滯,同時能改善血虛所致的出血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可達到調血止血之效。
赤茯苓在茯苓調血湯中發揮著健脾益氣、化瘀止血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調血養血、改善血虛症狀的效果。
茯苓調血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止血: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之功。茯苓調血湯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而赤芍的涼血止血作用可有效緩解血熱,控制出血。
- 活血化瘀: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茯苓調血湯中加入赤芍,可輔助茯苓利水滲濕,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茯苓調血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針對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擅長健脾利濕,而川芎則性溫味辛,能活血行氣,二者搭配,可使藥力相輔相成。川芎可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效改善血液瘀滯所致的疼痛,同時也輔助茯苓健脾利濕,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因此,川芎的加入,有助於提升茯苓調血湯的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功效,更全面地治療血瘀疼痛之症。
茯苓調血湯中加入半夏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和胃降逆,止嘔消痰: 半夏曲性溫,能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濕痰阻滯所致的嘔吐、眩暈等症狀。茯苓調血湯用於治療血虛、氣滯所致的月經不調、面色蒼白等症,而脾胃虛弱會導致血氣生化不足,因此加入半夏曲以健脾化痰,幫助氣血生化,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 增強茯苓利水功效: 半夏曲與茯苓搭配,能增強茯苓利水滲濕的功效。茯苓能健脾利濕,而半夏曲燥溼化痰,兩者協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去除體內溼氣,改善血虛所致的肢體沉重、水腫等症狀。
茯苓調血湯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散結止痛: 前胡性微寒,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散結止痛的功效。茯苓調血湯常用於治療血瘀阻滯導致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症,而前胡的加入可以疏解肝氣鬱結,緩解疼痛,促進氣血流通。
- 協同茯苓健脾利溼: 茯苓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溼、寧心安神的功效。前胡與茯苓搭配使用,可以增強茯苓健脾利溼的效果,同時也能起到協同疏肝理氣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總而言之,前胡的加入可以使茯苓調血湯更有效地緩解血瘀阻滯導致的疼痛,並增強健脾利溼的效果,提高療效。
茯苓調血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柴胡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之功效。茯苓調血湯常用於治療血瘀、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而肝氣鬱滯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重病情。柴胡疏肝解鬱,可使氣血流通,促進血瘀的消散,從而改善月經不調和痛經的症狀。
- 升舉陽氣,助氣行血: 茯苓調血湯常用於治療氣血虧虛、陽氣不足的女性,柴胡具有一定的升舉陽氣的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改善氣血生成,進而促進血行,使血虛得到改善。
茯苓調血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利用其理氣行氣、消積化滯的功效。青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果皮,其苦辛性涼,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由於茯苓調血湯主要針對血瘀、氣滯、腹痛等症狀,而青皮的理氣功效可以幫助疏通氣機,促進血行,緩解瘀滯,進一步達到止痛的效果。此外,青皮還能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因氣滯引起的消化不良,更全面地緩解病症。
茯苓調血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化痰: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功效。茯苓調血湯以補氣養血為主,但若氣機鬱滯,痰濕阻滯,則會影響藥效的發揮。加入枳殼,可行氣化痰,使氣血流通,藥力得以充分發揮。
- 理氣健脾: 茯苓調血湯中常有補益脾胃的藥物,如茯苓、白朮等。而枳殼亦具理氣健脾之效,可促進脾胃功能,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增強藥效。
茯苓調血湯中包含桑白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止咳化痰: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利水滲濕、止咳化痰之功效。茯苓調血湯多用於治療血瘀、水腫、痰濕等症,桑白皮可幫助利水消腫,化痰止咳,改善氣機運行,促進血液循環。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桑白皮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緩解因熱毒內蘊而導致的出血、疼痛等症狀。茯苓調血湯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物,桑白皮可增強其功效,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血止痛的效果。
茯苓調血湯中加入白茅根,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利濕: 白茅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與茯苓共同作用,清熱利濕,改善血熱所致的出血症狀。
- 止血涼血: 白茅根富含多種有效成分,如白茅根多糖、白茅根素等,能有效收縮血管,促進凝血,並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涼血的效果,輔助茯苓調血,改善血瘀。
茯苓調血湯中加入燈心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心除煩: 燈心草味甘淡,性寒,入心經,能清心火、除煩躁,與茯苓共用,能更好地清心降火,緩解心煩不寐等症狀。
- 利水滲濕: 燈心草亦具利水滲濕之效,能促進體內濕氣排出,與茯苓合用,則利水滲濕之力更強,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綜上所述,燈心草在茯苓調血湯中起到清心除煩、利水滲濕的輔助作用,與茯苓相互配合,共同改善患者的病症。
茯苓調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健脾利濕;但藥性偏於清利,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甘,歸脾、肺經,能調和諸藥,緩解茯苓的清利之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脾虛血虧者服用。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補氣益脾,與茯苓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健脾益氣,使氣血充足,促進血行,改善血虛的症狀。此外,甘草還具有緩解疼痛、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改善患者的病情。
主治功效
茯苓調血湯介紹:
茯苓調血湯是一味中藥方劑,主治飲酒過量、房事勞累後,排尿時伴隨血尿。
茯苓調血湯組成:
茯苓調血湯由赤茯苓、赤芍、川芎、半夏曲、前胡、柴胡、青皮、枳殼、桑白皮、白茅根、燈心草、甘草組成。
赤茯苓: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補中益氣、益氣養心、補氣、清熱解毒、祛風止痛、化痰止咳、養心安神、寧心止汗、利尿通淋、消渴、助消化等功效。
赤芍: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半夏曲:
半夏曲具有燥濕化痰、降氣止咳、清熱利濕、祛痰止嘔、清熱消暑、清瀉胃熱、化痰止嘔、抗菌消炎、利尿消腫等功效。
前胡:
傳統中藥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等功效。
柴胡:
柴胡能改善因風邪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氣血不暢、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
青皮: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枳殼: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桑白皮:
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白茅根:
白茅根性寒涼、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清胃熱、涼血止血、清熱利尿、養陰生津、生津止渴、解酒毒、利水消腫等功效。
燈心草:
燈心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熱利咽、生津止渴、止血等功效。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
茯苓調血湯由赤茯苓、赤芍、川芎、半夏曲、前胡、柴胡、青皮、枳殼、桑白皮、白茅根、燈心草、甘草組成,主治飲酒過量、房事勞累後,排尿時伴隨血尿。
傳統服藥法
半赤茯苓1兩,赤芍藥半兩,川芎半兩,半夏曲半兩,前胡2錢半,柴胡2錢半,青皮2錢半,枳殼2錢半,北梗2錢半,桑白皮(炒)2錢半,白茅根2錢半,燈心2錢半,甘草(炙)2錢半。
上銼細。
每服3錢,加生薑5片,蜜2匙,新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功效,適用於酒面過度、房勞後、小便下血等症狀。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調血湯, 出處:《直指》卷十六。 組成:半赤茯苓1兩,赤芍藥半兩,川芎半兩,半夏曲半兩,前胡2錢半,柴胡2錢半,青皮2錢半,枳殼2錢半,北梗2錢半,桑白皮(炒)2錢半,白茅根2錢半,燈心2錢半,甘草(炙)2錢半。 主治:酒面過度,房勞後,小便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