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膽苦參丸

龍膽苦參丸

LONG DAN KU C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2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肝經 16%
膀胱經 16%
膽經 16%
腎經 8%
小腸經 8%
心經 8%
大腸經 8%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腎經
小腸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膽苦參丸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燥濕: 龍膽草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濕,尤其針對濕熱下注所致的濕熱瀉痢、帶下、黃疸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 瀉火解毒: 龍膽草具有瀉火解毒的功效,可針對肝火旺盛、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並可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

因此,龍膽草在龍膽苦參丸中起著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濕熱蘊結、肝火上炎等疾病的目的。

龍膽苦參丸中包含苦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苦參性寒,味苦,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苦參的清熱瀉火之效,有助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陰道炎等症狀,與龍膽草的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功效相輔相成。

二、苦參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對於治療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泌尿系統炎症具有較好的療效。這與龍膽草的抗菌消炎作用相互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膽苦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谷疸、勞疸
古代醫籍中,「疸」泛指黃疸及相關濕熱鬱滯之證。

  1. 谷疸:多因飲食不節,脾胃濕熱鬱蒸所致,症見身黃、食後頭眩、腹滿、小便不利等,與現代「黃疸型肝膽疾病」或「代謝異常」相關。
  2. 勞疸:屬虛實夾雜,因勞傷或久病脾虛,濕熱未清,症見身黃、發熱、煩渴、尿赤等。勞疸加龍膽、山梔子,意在強化清熱利濕之效,兼顧虛熱。

此方針對濕熱蘊結之疸證,以苦寒直折濕熱,通利膽道為主。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配伍

  1. 龍膽草(1兩)

    • 性味苦寒,歸肝膽經,為「清肝膽實火、下焦濕熱」要藥。
    • 瀉火除濕,促進膽汁分泌,改善濕熱鬱滯之黃疸。
  2. 苦參(3兩)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利尿殺蟲。
    • 助龍膽草清濕熱,並通過利尿作用引濕熱從小便出。

加減與輔助藥物

  • 勞疸加龍膽1兩、山梔子3-7枚
    • 山梔子清三焦火熱,涼血解毒,協同龍膽草增強清熱瀉火之力,適合勞疸兼虛熱者。
  • 牛膽汁為丸
    • 牛膽汁苦寒,主「利膽通腸」,與龍膽草協同疏通膽道鬱滯,符合「以膽治膽」思維。
  • 生大麥苗汁或麥飲送服
    • 大麥苗清熱利濕,麥飲顧護脾胃,避免苦寒傷胃,亦輔助退黃(《本草綱目》載大麥苗治黃疸)。

治療原理

  • 清熱燥濕為主:龍膽草、苦參相須為用,直清肝膽濕熱,從源頭阻遏黃疸成因。
  • 通利二便為輔:苦參利尿、牛膽汁通腑,使濕熱從二便分消。
  • 標本兼顧:針對谷疸實證,勞疸虛中夾實,加山梔子兼顧血分熱,大麥苗調和藥性。

暗含邏輯
此方體現「苦寒降泄」治法,通過瀉火、利濕、通膽,恢復肝膽疏泄功能,符合「黃疸責之濕熱壅滯」的傳統病機理論。

傳統服藥法


龍膽草1兩,苦參3兩。
勞疸,加龍膽1兩、山梔子3-7枚。
牛膽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食前以生大麥苗汁,或麥飲送下,日3次,不減稍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龍膽苦參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六。 組成:龍膽草1兩,苦參3兩。 主治:谷疸,勞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