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驅風散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解表之功: 防風味辛溫,性微苦,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驅風散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感冒、頭痛、肢體疼痛等症,防風能有效驅散外邪,緩解表證。
- 疏風散寒之效: 防風能疏散經絡中的風寒之邪,並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風寒阻滯所導致的頭昏腦脹、四肢麻木等症狀。驅風散方劑中加入防風,可增強其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效果。
驅風散方劑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龍膽草味苦寒,善於清熱燥濕,瀉肝膽實火,並能解毒消腫。驅風散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龍膽草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 疏肝利膽,行氣止痛: 龍膽草亦具疏肝利膽、行氣止痛之效。驅風散中加入龍膽草,可以幫助疏肝解鬱,並促進肝膽氣機運行,緩解肝膽部位的疼痛。
中藥方劑[驅風散]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驅風散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驅風散方劑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癢:五倍子性寒收斂,具有止癢、消炎的作用。驅風散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五倍子的收斂止癢作用可緩解因風濕痺痛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
- 驅風止痛:五倍子亦有驅風止痛之效,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驅風散的止痛效果。此方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腰腿疼痛等症,五倍子可協助其他藥材,緩解疼痛症狀,達到驅風止痛的效果。
驅風散方劑中包含淡竹葉,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解暑除煩的功效。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胃經。其清熱利濕之性,有助於驅除風熱之邪,同時亦能清解暑熱,緩解因暑熱引起的煩躁不安。
此外,淡竹葉亦具有一定利尿作用,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進一步達到利濕的效果,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共同達到驅風散寒、清熱解暑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驅風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病症:
- 爛眩風:指風邪侵襲眼部,導致眼瞼紅腫潰爛、分泌物增多之症。
- 赤浮翳:眼白充血(赤)、角膜混濁(翳),或翳膜浮泛於眼球表面。
- 努肉攀睛:即翼狀胬肉,結膜增生侵入角膜,多因風熱瘀滯所致。
- 澀癢眵淚:眼睛乾澀發癢、分泌物(眵)黏結及流淚不止。
病機推論:
此方所治諸症,皆與「風熱上攻於目」相關。風性善行,易挾熱邪侵襲頭面;熱鬱血瘀則生赤翳胬肉,風盛則癢,熱盛則腐爛生眵。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解析
防風(君藥,4兩)
- 性味辛甘溫,主入肝經,善祛風解表。
- 針對「風邪」致病核心,疏散頭目風熱,止癢止痛。
薄荷(臣藥,4兩)
- 辛涼透散,清利頭目,助防風疏散風熱,尤善緩解眼癢及充血。
皂角(佐藥,10條熬膏)
- 辛咸溫,具強力祛痰開竅、通絡散結之效。
- 熬膏取其膠黏之性,既能黏附病邪(如胬肉、翳膜),又可導藥深達病所。
蝸牛(佐藥,7個研用)
- 咸寒清熱,外治目赤翳障,《本草綱目》載其「消瘡腫,解熱毒」。
- 炒後去殼研用,增強消翳退赤之效。
朱砂(佐藥,1兩)
- 水飛研極細,質重沉降,清心火而鎮驚。
- 目為心之使,心火降則眼赤自減;另可防腐定驚,防風痰上擾。
天麻(佐藥,4兩)
- 息風止痙,平抑肝陽。
- 肝開竅於目,風動則目癢淚出,天麻可內熄肝風,外緩眼瞼痙攣。
白砂蜜(使藥,半斤)
- 甘緩和中,調和藥性,煉蜜為丸可潤燥解毒,緩和諸藥辛燥之性。
(二)配伍邏輯
- 祛風為本:以防風、薄荷為核心,外散風邪,內清鬱熱。
- 消翳散結:皂角膏黏滯攻逐,蝸牛咸軟消翳,針對胬肉、翳膜等有形之邪。
- 鎮降安神:朱砂沉降心火,天麻平肝息風,標本兼顧。
- 劑型設計:煉蜜為丸緩釋藥力,臘茶清送下取其苦寒清上之性,助藥上行頭目。
(三)治療原理
直接作用:
- 風邪得散,則癢淚自止;熱毒得清,則赤爛漸消。
- 痰瘀凝滯之翳膜胬肉,受皂角、蝸牛等消磨而退散。
臟腑調節:
- 平肝息風(天麻)與清心降火(朱砂)並用,切合「肝主目」「心火亢則目赤」之病機。
此方結構攻補兼施,標本同治,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及「結者散之」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防風4兩(去蘆),白砂蜜半斤,朱砂1兩(水飛,研令極細),薄荷4兩(苗兒紫心者),蝸牛7個(瓦上炒去殼,細研,形如蜒蚰皆負殼者),皂角10條(不蛀者,去邊寸,銼,先用水浸3日,去原浸水,卻以1碗,挼取濃汁,去滓,入銀器內熬去56分。),天麻4兩。
上為末,入朱砂、蝸牛,先以皂角膏子和勻,煉蜜為九,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臘茶清送下,日3次。服1料,永除根。
忌豬、雞、魚、面、動風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驅風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驅風散, 出處:《經驗良方》。 組成:山柰(倍)、良薑三分之一。 主治:疝,腹痛。
驅風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組成:天麻、羌活、鉤藤、白附子、甘草、柴胡、大黃、龍膽草、山梔、薑蠶。 主治:小兒風癇。
驅風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九。 組成:細辛1兩,草烏1兩,蠍梢5錢,荊芥穗1兩半,防風1兩半,升麻半兩,沒石子1兩。 主治:風牙疼。
驅風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防風(去蘆)5錢,龍膽草5錢,銅青3錢,五倍子2錢,淡竹葉1握(去根)。 主治:爛眩風赤浮翳,努肉攀睛,澀癢眵淚。
驅風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 組成:蘇葉、防風、陳皮、厚朴(薑炒)、枳殼(麸炒)、木香(煨)、僵蠶(炒)、釣藤鉤、生甘草。 主治:小兒臍風將作,腹脹臍腫,日夜啼叫。
驅風散,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七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乾葛2分,防風2分,白芍藥2分,獨活4兩,生薑4兩,川當歸2兩,附子2兩,麻黃2兩,甘草2兩。 主治:中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