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膽草散中包含龍膽草,乃因龍膽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泄肝膽之火,並能燥濕止帶,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黃疸、帶下、濕疹等症。
此外,龍膽草亦可涼血解毒,對於熱毒血瘀所致的癰腫瘡瘍、跌打損傷等亦有療效。故龍膽草散中以其為主藥,可發揮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龍膽草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止痛止癢:龍膽草散主要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眼瞼紅腫等症狀,多因風熱上攻,侵犯目竅所致。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止癢的作用,可以幫助龍膽草散清熱解毒,同時緩解眼部疼痛、瘙癢等症狀。
- 引藥上行,直達目竅:防風具有升散之性,可以引導藥力上行,直達目竅,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藥效,治療目疾。
因此,龍膽草散中加入防風,既能疏散風熱,又能引藥上行,對於治療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龍膽草散》**主治「小兒身熱不除」,此症多見於小兒外感風熱或內蘊邪熱,導致持續發熱不退,可能伴有煩躁、目赤、頭痛等證候。本方以清熱瀉火、疏散風熱為主,尤其側重於肝經鬱熱或風熱上攻頭目所致之熱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解析
君藥:龍膽草
- 性味苦寒,入肝膽經,為清瀉肝膽實火之要藥,針對身熱不退之核心病機,直折火勢。
臣藥:梔子、黃連
- 梔子:清泄三焦火熱,助龍膽草瀉火除煩,兼利小便,使熱從下出。
- 黃連:清心胃之火,解除熱毒,與龍膽草協同增強清熱之力。
佐藥:菊花、蒺藜、白芷、防風、木賊、蟬蛻
- 菊花、蒺藜:
- 菊花疏風清熱、平肝明目,善治風熱上攻之頭目不利。
- 蒺藜(炒後去刺)平肝疏風,兼散目赤腫痛。
- 白芷、防風:
- 白芷散風止痛,防風祛風解表,二者助疏散外邪,透熱出表。
- 木賊、蟬蛻:
- 木賊退翳明目,蟬蛻疏散風熱、熄風止痙,針對小兒熱極生風之潛在病機。
- 菊花、蒺藜:
使藥
- 全方以水煎服,藉水行藥力,使諸藥協同發揮作用。
(二)治療原理與配伍特點
清熱為主,兼顧透散
- 以龍膽草、梔子、黃連直清內熱,配伍防風、白芷等風藥,使內蘊之熱得以透發外解,符合「火鬱發之」之理。
重視肝經與頭目病位
- 小兒「肝常有餘」,熱易循肝經上攻,方中多用入肝經之藥(如龍膽草、菊花、蒺藜),清肝瀉火兼明目,契合小兒身熱伴目赤煩躁之證。
標本兼治
- 既清內火(治本),又散外邪(治標),尤其蟬蛻、木賊兼具輕清透表之性,適合小兒臟腑嬌嫩、易感外邪之體質。
(三)推廣應用潛力
此方雖針對小兒身熱,然其組方邏輯(清肝瀉火+疏散風熱)亦可延伸至成人肝經風熱證,如偏頭痛、結膜炎等屬實熱上攻者,惟需調整劑量。
總結
《龍膽草散》以瀉肝膽火為核心,輔以疏風透熱、明目止痛之品,體現中醫「清上徹下、內外分消」的治法,對風熱夾肝火證候具有針對性療效。
傳統服藥法
龍膽草5分,菊花3分,蒺藜3分(炒,去刺),白芷3分,防風2分,黃連2分,蟬蛻2分(去泥),木賊2分(去節),梔子2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膽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四。 組成:龍膽草1兩,防風1兩。 主治:小兒身熱不除。
龍膽草散, 出處:《醫統》卷六十一。 組成:川芎4兩,香附子4兩,龍膽草2兩,甘草2兩,草決明2兩(炒),木賊2兩,淨菊花2兩。 主治:上焦風熱,目赤羞明,近風多淚,胬肉攀睛,瘀肉隱痛。
龍膽草散, 出處:《種痘新書》卷十二。 組成:龍膽草5分,菊花3分,蒺藜3分(炒,去刺),白芷3分,防風2分,黃連2分,蟬蛻2分(去泥),木賊2分(去節),梔子2分。 主治:痘毒入眼,生翳障。
龍膽草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龍膽草1兩,大青1兩,柴胡1兩,枳實1兩(麸炒令黃),栝樓1兩,黃芩1兩,梔子仁1兩,茵陳1兩,川大黃1兩(微炒),甘草半兩(微炒)。 主治:傷寒壯熱,骨節煩疼,連心兩肋氣賬急硬痛,不能食,變爲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