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棗連膏中加入大棗,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緩和藥性: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與其他藥物搭配,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或燥烈之性對人體造成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且有助於提高藥效。
2. 補益氣血: 大棗富含營養,可補益氣血,增強人體抵抗力。棗連膏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而大棗的補益作用能促進患者體質恢復,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棗連膏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其苦寒之性可降火熱,針對因熱毒引起的瘡瘍、口瘡、牙痛等症狀,能起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二、 解毒止痛: 黃連亦具有解毒止痛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疼痛,例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
棗連膏中黃連的加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作用。
棗連膏中添加白礬,主要原因在於其收斂止瀉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燥濕止癢、解毒生肌之效。
在棗連膏中,白礬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夠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分泌物,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同時,白礬也能起到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因脾虛泄瀉、腸炎等引起的腹瀉,有較好的療效。
棗連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棗連膏中包含大黃、黃連等苦寒之藥,容易損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藥性,調和脾胃,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有解毒、抗炎的作用,能增強黃連的清熱解毒功效,同時也能緩解大黃的瀉下作用,使藥物療效更為平衡。
棗連膏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減輕疼痛。
- 消腫止痛: 乳香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減輕由跌打損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腫痛。在棗連膏中,乳香與其他消腫止痛藥物共同作用,可達到更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棗連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赤眼,日夜疼痛不可忍者」,屬中醫「目赤腫痛」範疇。赤眼多因風熱外襲、肝火上炎或濕熱蘊結所致,其疼痛劇烈且持續,顯示熱毒熾盛、經脈瘀阻。古代以「膏劑滴眼」外用,直接作用于患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局部充血及炎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連
- 性苦寒,歸心脾胃膽大腸經,為清熱解毒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目痛眥傷」,善瀉心火、除濕熱,針對赤眼之熱毒本源。
- 現代觀點:含小檗鹼,具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結膜充血。
白礬
- 性酸澀寒,解毒燥濕,《神農本草經》言其「主目痛」,收斂之性能減輕黏膜水腫。
- 現代觀點:鈍化蛋白、收斂黏膜,減少分泌物,緩解刺激。
大棗(棗)
- 甘溫補脾和藥,《本經》稱「安中養脾」,在此方中可能緩和黃連、白礬峻烈之性,並以其黏性助成膏狀。
- 現代觀點:多糖成分或具黏膜保護作用,減少刺激性。
甘草
- 甘平,解毒緩急,《千金方》多用其調和諸藥。與黃連配伍(類似「黃連解毒」結構),增強清熱效果,亦能拮抗過度苦寒傷陰。
乳香(一方無)
- 若加入,則取其活血止痛之效,《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消目睛脹疼」,針對血瘀絡阻之痛。
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佐以緩斂:以黃連為君清熱瀉火,白礬為臣助其解毒收濕,大棗、甘草為佐制約藥性,乳香為使通絡止痛。
- 局部與整體兼顧:赤眼雖為局部病症,但中醫認為與臟腑熱毒相關。此方外用直達病所,同時黃連瀉心火(心主血脈,目赤多與血熱相關),白礬斂肝風(肝開竅於目),體現「外治內聯」思維。
現代可能的治療機轉
- 抗菌消炎:黃連、白礬協同抑制細菌或病毒性結膜炎。
- 消腫鎮痛:乳香揮發油改善微循環,白礬收縮血管減輕充血。
- 黏膜保護:大棗、甘草形成膏體屏障,降低外界刺激。
此方體現中醫「簡便效廉」特色,以常見藥材組合針對急症,值得進一步研究其外用劑型與適應症優化。
傳統服藥法
棗5個,黃連、白礬少許,甘草、乳香少許(一方無乳香)。
上藥煎成膏子。
滴在眼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棗連膏,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三。 組成:棗5個,黃連、白礬少許,甘草、乳香少許(一方無乳香)。 主治:赤眼,日夜疼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