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浸酒

Burdock infused wine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7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19%
腎經 18%
胃經 15%
心經 14%
脾經 10%
肺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牛蒡浸酒方之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牛蒡浸酒方,其組成極為簡潔,僅以「牛蒡」一味藥材為主。此方劑之獨特之處在於其炮製方法,乃將牛蒡細銼後,以生絹袋盛裝,浸漬於清酒之中。經七日密封靜置後,方可取出飲用。此製法不僅將牛蒡之藥性溶於酒中,更藉酒之辛溫之性,引藥力直達病所,發揮其治療作用。

古代主治

《太平聖惠方》明載,此方主治「風濕氣,著於腰間疼痛,坐臥不安」。此處所言之「風濕氣」,乃中醫病機概念,意指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痹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疼痛、麻木等症狀。此方特別針對風濕之邪侵犯腰部,導致腰間疼痛難耐、坐立不安之症狀。

功效分析與治療原理

牛蒡,味辛、苦,性寒。其主要功效為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然而,本方取用牛蒡之意,並非單純取其清熱解毒之性。反觀其以酒浸漬,酒性辛溫,能活血通絡、祛風散寒。由此可見,牛蒡浸酒方之治療思路,乃是將牛蒡與酒兩者之性味功能相互協調,以達其治療目的。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風濕之邪,多因人體正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痹阻經絡所致。腰部為腎之府,亦為足太陽膀胱經所循行之處,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牛蒡本身雖性寒,然經酒浸漬後,其寒性得以緩和,酒之辛溫之性,能助藥力直達腰部,鼓動氣血運行,祛散風寒濕邪,通暢經絡,從而達到止痛之效。

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風濕痹痛日久,易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不暢,則疼痛加劇。牛蒡雖非活血之專藥,然其通絡之性,結合酒之活血化瘀之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滯,從而減輕疼痛,緩解坐臥不安之狀。

綜合分析

綜上所述,牛蒡浸酒方之治療原理,乃以祛風散寒為主,輔以活血通絡之法。其藥性雖簡,然配伍精妙,以酒為引,直達病所,發揮其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此方不僅適用於腰部風濕疼痛,從理論上而言,亦可用於其他部位之風濕痹痛,然其療效仍需進一步臨牀驗證。

傳統服藥法


牛蒡子3兩(微炒),茵芋3分白,茯苓1兩半,杜若1兩,石斛2兩(微炒),枸杞子2兩,牛膝2兩(去苗),側子2兩(炮裂,去皮臍),乾薑1兩半(炮裂),大豆2合(炒熟),川椒1兩半(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大麻子1合。上銼細,以生絹袋盛,納瓷瓶中,以好酒2鬥浸,密封七日後開。
每溫飲1小盞,食前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使用對象:懷孕婦女及正在使用抗凝劑或抗生素者應謹慎使用,最好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2. 過敏反應:如對任何成分過敏請避免使用,初次使用時應少量試用,觀察身體反應。
  3. 服用時間:建議在服用時,避免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以免影響藥效。
  4. 酒精含量:因牛蒡浸酒含有一定的酒精,對於酒精敏感者需留意飲用量,適量為宜。

牛蒡浸酒作為中藥方劑之一,具有獨特的療效和作用,適宜在醫師指導下適度運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扁桃腺炎糖尿病睡眠障礙噯氣咽喉痛心臟病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上半身側邊痛

相同名稱方劑


牛蒡浸酒, 出處:《聖惠》卷四十四。 組成:牛蒡子3兩(微炒),茵芋3分,白茯苓1兩半,杜若1兩,石斛2兩(微炒),枸杞子2兩,牛膝2兩(去苗),側子2兩(炮裂,去皮臍),乾薑1兩半(炮裂),大豆2合(炒熟),川椒1兩半(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大麻子1合。 主治:風濕氣,著於腰間疼痛,坐卧不安。腳膝寒痹,皮膚不仁,骨中疼痛,行履不得。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