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熟地黃散

生熟地黃散

SHENG SHU D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8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肝經 23%
肺經 15%
脾經 15%
腎經 15%
胃經 7%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熟地黃散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之效。其可滋養陰液,清降虛火,適用於陰虛火旺、心煩失眠、口燥咽乾、潮熱盜汗等症。
  2. 配伍增效: 生地黃與熟地黃共同使用,一寒一溫,相輔相成。生地黃清熱降火,熟地黃滋陰補血,二者合用,既可清熱瀉火,又可滋陰補血,更能達到協同增效的效果。

生熟地黃散中包含熟地黃,主要是為了平衡藥性,達到更好的療效。

熟地黃為地黃經蒸制後炮製而成,其性溫,味甘,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的功效,且藥性較生地黃緩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善於涼血止血,但其寒涼之性容易損傷脾胃陽氣,不利於氣血生化。

因此,生熟地黃散中使用熟地黃,一方面可以補足生地黃的滋陰功效,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其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加穏定、安全。

生熟地黃散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腎: 地黃性寒,長期服用容易傷陽氣,而肉桂性熱,可溫補腎陽,平衡地黃的寒性,避免其損傷陽氣。
  2. 促進血液循環: 肉桂具有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地黃的補血效果,使藥效更佳。

因此,肉桂的加入,不僅能避免地黃寒性過強,更能提升藥效,使生熟地黃散更好地發揮補腎益精、養血滋陰的功效。

生熟地黃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可緩解因風寒侵襲而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生熟地黃散中加入白芷,有助於散寒解表,改善鼻竅通氣,進一步增強補益氣血的功效。
  2. 引藥入肺:白芷具有引藥入肺的功效,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進入肺部,更好地發揮補益肺氣的作用。生熟地黃散以補益氣血為主,加入白芷可以引藥入肺,使補益效果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熟地黃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閃肭腫痛」。「閃肭」為中醫古病名,指因突然扭挫導致筋肉、經絡氣血瘀滯,症見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方中以酒調服,取其溫通血脈、助藥力宣散之效,針對氣血驟然受阻、局部瘀腫而設。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生地黃與熟地黃

    •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功能涼血養陰、散瘀消腫,能緩解急性損傷後局部熱腫。
    • 熟地黃:性溫味甘,主補血滋陰,兼能通利血脈(《本草正》言其「能通血脈」)。二者配伍,既防生地寒滯,又避熟地滋膩,共奏活血消腫之效。
  2. 肉桂

    • 性大熱,味辛甘,能溫經通脈、散寒止痛。針對閃肭後氣血凝滯、經絡不通之痛,肉桂可溫通陽氣,促進血行,助地黃活血而不留瘀。
  3. 白芷

    • 性溫味辛,善祛風燥濕、散結消腫止痛。其辛散之力可引藥直達肌表,開泄腠理,加速局部氣血流通,與肉桂共助地黃消散瘀結。

整體邏輯
此方以「通補兼施、溫涼並用」為核心:

  • 地黃組合調和血分,涼血補血以奠定化瘀基礎;
  • 肉桂溫通經脈,破解寒凝氣滯之痛;
  • 白芷宣散透表,引藥力外達皮肉層次。
    全方透過酒性助推,協同發揮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之效,契合閃肭「氣滯血瘀」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 熟地黃、 桂、 白芷各等分。
上為末。
酒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生熟地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一。 組成:生地黃、熟地黃、桂、白芷各等分。 主治:閃肭腫痛。

生熟地黃散, 出處:《袖珍小兒》卷六。 組成:生地1兩,熟地黃(洗)1兩,麥門冬(去心)半兩,當歸3錢半,枳殼(米泔洗,炒)2錢半,防風2錢半,杏仁(去皮尖,炒)2錢半,赤芍藥2錢半,甘草2錢半。 主治:小兒疳蝕眼患,閉合不開,羞明怕日,或生內障,朦朧失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