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丹

三聖丹

SAN SHE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霍亂論》卷下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肺經 13%
脾經 13%
大腸經 13%
胃經 13%
膀胱經 6%
心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6%
肝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聖丹方中包含木香,主要是因為木香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三聖丹常用於治療胃痛、腹痛、脹滿等症,木香能疏肝理氣,消除胃腸脹氣,緩解疼痛。
  2. 燥濕健脾:木香還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濕困,消化不良等症。三聖丹中常與其他理氣健脾藥物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木香在三聖丹方中發揮了行氣止痛、燥溼健脾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三聖丹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驅蟲止癢:雄黃性溫,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可治療皮膚濕疹、疥瘡等病症。三聖丹常用於治療皮膚病,雄黃的加入能有效驅除病蟲,止癢消腫。

二、解毒消腫:雄黃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蛇蟲咬傷、腫毒等。三聖丹中加入雄黃,可增強藥效,幫助消腫止痛,加快傷口癒合。

然而,雄黃屬於有毒藥材,使用需謹慎,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三聖丹方劑中含有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三聖丹常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白礬可有效清除濕氣,止癢消腫,改善皮膚狀況。
  2. 收斂生肌: 白礬亦有收斂生肌之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三聖丹中加入白礬,有助於加速皮膚損傷的修復,並減少感染風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體而言,白礬在三聖丹方劑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燥濕止癢和收斂生肌兩方面,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皮膚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三聖丹主治「寒濕為病,諸痧腹痛,霍亂吐瀉」。此類病症多因寒邪與濕濁內阻,導致氣機壅滯、升降失常,表現為急性腹痛、嘔吐泄瀉,甚或痧證(指邪氣閉阻經絡,氣血不通的急症)。方中以辛熱逐邪、攻下通滯為核心,針對寒濕痧毒之邪壅盛於中焦,迫使氣機逆亂的急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甘遂(苦寒,有毒)

    • 瀉水逐飲,通利二便,力峻猛。
    • 在此方中取其「通瀉」之功,迅速破除濕濁壅滯,開通胃腸氣機,緩解脘腹脹滿、吐瀉交作。
  2. 胡椒(辛熱)

    • 溫中散寒,下氣消痰。
    • 針對「寒濕」病機,辛熱之性可溫散中焦陰寒,止腹痛,並助甘遂、巴豆之藥力宣通散結。
  3. 巴豆(辛熱,大毒,去油制霜)

    • 峻下冷積,開竅通閉。
    • 巴豆去油後毒性稍減,仍保留其「斬關奪門」之效,與甘遂協同攻逐寒濕積滯,並借其辛熱之性助胡椒溫散寒邪。

配伍邏輯:

  • 寒熱並用,以熱為主:甘遂性寒,但配伍胡椒、巴豆兩味辛熱之藥,整體藥性偏熱,契合「寒濕」病機。
  • 峻下與溫通並行:甘遂、巴豆攻逐瀉下,疏通壅塞;胡椒溫中調氣,防止寒邪復結,三者共成「開閉通痧」之勢。
  • 醋糊丸與蔥湯送服
    • 醋收斂藥性,緩和峻烈之弊;麵糊為丸延緩釋放,降低對胃腸黏膜的刺激。
    • 五更(陽氣初升時)服藥借人體陽氣助藥力;蔥湯辛溫通陽,增強散寒透邪之效。

可能功效推論

此方通過「溫通瀉下」雙重作用:

  1. 瀉實邪:迅速排出寒濕、痰飲、積滯等有形實邪,緩解腹痛吐瀉。
  2. 開氣機:辛熱藥性解散寒凝,恢復中焦升降之職,適用於霍亂痧證(類似現代急性胃腸炎或絞痛)。
  3. 解毒閉:巴豆、胡椒或對某些痧毒(如濕穢之氣)有「通竅辟穢」作用,古籍中常見於急症急救。

總結

三聖丹為「峻下溫通」之劑,其組方邏輯在於以毒攻毒、以熱制寒,針對寒濕痧毒閉阻之急證,強調速效通洩。然因藥性峻烈,需嚴格掌握適應證與劑量,非體壯邪實者不可輕用。

傳統服藥法


甘遂3錢,胡椒3錢,巴豆(去油)1錢半。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或14丸,五更初蔥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霍亂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三聖丹, 出處:《醫學正傳》卷二。 組成:天南星(炮制)1兩,半夏(湯泡7次)2兩,甘草(生用)5錢。 主治:久嗽。

三聖丹,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二九引《王氏集驗方》。 組成:甘遂3錢,胡椒3錢,巴豆(去油)1錢半。 主治:水腫。

三聖丹, 出處:《霍亂論》卷下。 組成:木香1兩(不見火),明雄黃2兩,明礬3兩。 主治:寒濕爲病,諸痧腹痛,霍亂吐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