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柏糊

參柏糊

CAN BAI H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胃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參柏糊方劑中包含沙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肺養陰: 沙參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參柏糊多用於肺燥咳嗽、咽喉乾燥等症,沙參可緩解肺部燥熱,滋潤肺陰,達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2. 協調藥性: 參柏糊中通常還含有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等,這些藥材偏於溫燥,而沙參的涼性則可中和藥性,避免燥性藥材過度損傷津液,使藥效更協調。

參柏糊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止血生肌: 側柏葉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血生肌之效。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外傷出血等症狀,可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
  2.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參柏糊中包含人參、白芷、黃柏等藥材,側柏葉與之搭配,可加強清熱解毒、生肌止痛的功效,達到協同作用,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柏糊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男婦九竅血如泉湧」,即身體九竅(雙眼、雙耳、鼻、口、前後二陰)嚴重出血之症。此類血證多因熱迫血妄行,或氣虛不攝血所致,屬急症範疇。方中以沙參配合側柏葉,意在清熱涼血、益氣固脫,佐以飛羅麵(小麥麵粉)調糊服用,取其黏滯之性以助止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沙參(1錢半)

    • 性味歸經:甘涼,入肺、胃經。
    • 作用
      • 傳統用於「養陰清肺」,然此處取其「益氣生津」之功。古代文獻如《本草從新》提及沙參能「專補肺陰」,肺主氣,氣足則能攝血,可助穩定血行。
      • 涼性可緩解血熱,間接減少熱迫血溢之勢。
  2. 側柏葉(1錢半)

    • 性味歸經:苦澀微寒,入肺、肝、大腸經。
    • 作用
      • 為傳統涼血止血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吐血、衄血……九竅出血」。苦寒能清熱,澀能收斂止血,直接針對血熱妄行之機理。
      • 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含鞣質及揮發油,可收縮毛細血管以止血。
  3. 飛羅麵(3錢)

    • 性味歸經:甘涼,入心、脾經。
    • 作用
      • 小麥麵粉質地黏滯,調糊後能附著於黏膜或創面,形成物理性保護層,緩解出血。
      • 甘味補中,輔助沙參益氣;涼性協同清熱,避免血得熱則行。

三、方義綜論

  • 標本兼顧:側柏葉清熱止血治標,沙參益氣養陰固本,飛羅麵急護其表。
  • 協同增效:側柏葉之寒涼配沙參之甘潤,既可制血熱,又防過寒傷正;麵粉調糊加強局部止血效果。
  • 病機對應:適用於「熱盛迫血」或「氣陰兩虛兼熱」之出血急症,尤其血出如泉湧者,需快速斂血固脫。

此方體現中醫「急則治標」與「藥簡力專」的用藥思路,尤其側柏葉的使用,凸顯對血熱證的精准辨治邏輯。

傳統服藥法


沙參1錢半,側柏葉1錢半。
上為末。
入飛羅面3錢,水調如糊啜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參柏糊,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沙參1錢半,側柏葉1錢半。 主治:男婦九竅血如泉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